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1930年发现的,1933年和1934年进行了发掘,已挖完。山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1层上。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磨光技术,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生产活动有采集、渔猎,人死后还懂得埋葬,山顶洞人的群居生活是由血缘关系结合...
大食国,亦称哈里发帝国,为阿拉伯人,在波斯之西。波斯国(今伊朗),在吐火罗国之西。唐初以来,大食、波斯商人多来唐经商,而大食商人多在广州、泉州一带。乾元元年九月,大食、波斯两国兵围广州城,广州刺史韦利见弃城逃跑。唐中期以后,随着造船...
却月阵是中国古代兵车战法中的一种战法。按照《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还记载,刘裕用“却月阵”,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万精锐骑兵。刘裕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为中国军事史做出过重大贡献。他不仅善于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还善于战术革新;不仅善于指挥步兵...
洞巴,景颇族双簧气鸣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语音译,为汉语带牛角的管笛之意。载瓦支系语称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瑞丽等地。[百科]
刚洞,是藏族、蒙古族、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冈令、扎令。“冈”意为腿,“洞”意为号,“令”意为笛。汉族称法号、喇嘛号、短角铜号、银腿号、叫鬼号。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河北等省区。[百科]
淳化四年,王小波、李顺因不堪忍受官府的压榨和剥削,聚众起义。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领导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录用人才,队伍发...
波芦,壮族单簧气鸣乐器。壮语“波”为吹,“芦”为纺纱缠线之小竹管,“波芦”意即吹小竹管。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凤山、东兰、巴马等地。[百科]
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人们称之为“花朝”,因此民间便有一个“花朝”之庆。而随着季节时令的替换,百花也以各种不同的容颜缤纷了大地。百花的玉容笑貌。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了无数浪漫情趣。爱花惜花之人,自然也为百花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因此,在中国,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
波伯由管身和簧哨两部分组成,全长20厘米~24厘米。管身竹制,多采用当地生长的青竹制作,管体上下去节中空,管长15厘米~19厘米,管尾外径1.2厘米、内径0.8厘米,管身正面开有六或七个圆形按音孔,孔距均等,不设背孔,竹管上端置一簧哨。簧哨是用芦苇修薄压扁后制成的双簧哨片,长约...[百科]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
波列,是壮族双簧气鸣乐器。壮语又称比列、别列。壮语“波”、“比”、“别”皆为吹,“列”为管,即吹管之意。汉族称壮族唢呐。是历史较悠久的民间乐器,经过改革,音色优美、音域扩展,已成为优良的独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宁明、凭祥和南宁等地。[百科]
洪洞大槐树移民: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部分。
波晓呼,布依族吹口气鸣乐器。布依语“波”为吹,“晓呼”为两支管,意即两支吹管。故又称双箫或双笛。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三都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等地。[百科]
赵晓波,女,二人转演员、黑龙江省文联理事,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四大传承人之一,也是第一个走进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的女二人转演员。[百科]
月琴,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随着...[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