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是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岭南一些省区的一种传统戏曲类别,产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种类繁多,各地特色鲜明。2006年5月20日,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科]
饮茶的风行,促成茶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南方茶叶大批运往北方。茶叶需要量的增加,势必会促进茶业的发展。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代已出现名茶22种。唐代茶业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好品质的茶树多野生于奇...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置僧录、道录二司,在外府州县设置僧纲、道纪等地方分支机构。同时,政府赐给僧院、道观大量田地及佃户,以备僧道使用,并免除寺院所有田赋徭役。僧道如违背清规戒律,由本司自行审理,地方官员不得干预。如果所犯之罪与地方军民有关,地方官也必须与僧、道官员协...
明代以茶易马,已有定制,但长期因循,弊端丛生。世宗朱厚熜采纳御史建议,加以整饬。于是,少数民族人可按时到指定地点易马,贸易秩序大为改观。它们都是原产于美洲的作物,经南洋传入中国。这些作物的引进,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其中番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由于生成条件低,产量大...
《洗冤集录》中不少内容符合近代法医学原理,有许多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对法医检验很有价值的条目。他对古代中国法医学作了全面总结,写成了《洗冤集录》一书,开创了法医学,宋慈也因此被称为“法医学之父”。
茶成为生活必需品宋代,政府对茶树种植大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士大夫中间存在着斗茶的风气。茶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种多、工艺精,当时,茶已经成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淮南路、湖北路也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产茶区。
孟婆汤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种喝了可以忘记所有烦恼、所有爱恨情仇的茶汤。传说中孟婆汤的做法是取人的鬼魂和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另一说,是人的泪收集煎熬成汤。
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彩调”“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剧”。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n...[百科]
北宋初期设立榷茶场,茶利收入对保证财政开支起了重要作用。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从1583年至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经历了32年战火磨炼的努尔哈赤...
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湘南东部17个县市,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百科]
越窑青瓷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青釉莹润,多作茶具,这与当时饮茶之风盛行有关。唐三彩正是利用釉色的特点,在交相辉映中显示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中最有吸引力的当属骆驼和马。唐三彩的烧制始于初唐,盛唐时达到顶峰,安史之乱怕,随着国力的衰退逐渐式微。从出土情况来看,目前...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百科]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