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因为其哲学上的唯物论和性恶论多与后儒不合,故遭贬抑。然其思想影响,则有其积极意义。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人物]
荀子认为最可怕的是“人妖”,即统治者“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所造成的灾祸。这对于传统的天命观显然是巨大的冲击。荀子所强调的是要弄明白天和人各自的名分。荀子所提倡的“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就在于此。《荀子·天论...
《史记》中记载荀子50岁的时候游学于齐,在那里办了中国最早的学术机构“稷下学宫”,担任主要领导,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荀子重视学习,倡导终身学习。孔子提出了“仁”,孟子提出了“义”,荀子就在两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荀子这几句话正好是疗治学而不行的良药。欲观千岁,则数今日。荀子很称赞孔子好学的精神,因此专门记下来告诉后人,也要学习这种虚心好学的品格。...
荀爽因何登三公(打一成语)[猜谜语]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诗词]
孟子认为人性善主要是人的主体的自觉自为,而荀子认为善不能依靠人的自觉,而必须依靠于社会教化的力量,也必须受制于人类社会整体的至高利益。荀盂间人性善恶之争可溯源于他们天人观等哲学思想的分歧。他“明于天人之分”(《天论》)的思想,是先秦以来天人关系上的...
孟子与荀子,两位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分别主张“性善论”与“性恶论”,构成了儒家思想的两重奏。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倡导以仁政治天下;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更重视礼法与教育的约束作用。二者思想虽有所不同,却共同致力于探寻人性真谛与社会治理...
考虑到后者与前者密切相关,且关系到荀子对思孟的态度和理解,它无疑成为思孟学派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从荀子的立场看来,这种“心”的概念与荀子的“心”貌同而实异。貌同者是其表象,双方皆注重“心”的自主性,但其异者则极具关键性。因此,...
考虑到后者与前者密切相关,且关系到荀子对思孟的态度和理解,它无疑成为思孟学派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要知道,当时被称为五行的并不仅仅是仁义礼智圣,还有其它内容。从荀子的立场看来,这种“心”的概念与荀子的“心”貌同而实异。貌同者是其...
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大学校长”,应该就是荀子。在荀子看来,学习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要放弃,应不断地砥砺自己,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荀子由于自身的学问和声望,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主讲。荀子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学习的最高准...
然而,在儒学“道统”观念确立之后,荀子长期被排除在“孔孟之道”的儒学主流体系之外,甚至还要承受若干曲解、误解和批评。荀子对孔子相当尊重,而对孟子及其学派却有尖锐的批评。以当时的社会影响而言,“孔孟之道”...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书籍]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