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小品包含很为广泛,在古印度的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百科]
黔剧(读音:qiánjù)是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演变发展而成的,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2008年6月7日,贵州省黔剧团申报的“黔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科]
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万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虽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百科]
著名相声演员有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季,姜昆,侯耀文,苏文茂,郭德纲等。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百科]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百科]
独脚戏(亦名滑稽)受小热昏、文明戏、苏滩等兄弟艺术影响,以滑稽娱人为主要审美功能的曲艺形式。[百科]
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解放后,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百科]
现在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科]
2009年6月20日,滑稽戏(苏州滑稽戏)列入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滑稽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科]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百科]
老学:苏张(苏秦和张仪)、鬼谷一派,申、韩一派;杨朱一派,庄、列一派,尹文一派。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百科]
“文宗开成三年,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百科]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百科]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百科]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