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天资聪慧。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遵父遗训,师事胡宪、刘勉之、刘子耬三先生。十九岁登进士第,一生叙任官职二十余次,但遭逢不遇,抑郁不得志。二十四岁时问学于其父同学、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因得承袭洛学正统。与张栻、吕祖...[书籍]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书籍]
書中首述臺灣之風土及先住民習俗,次述明季漳、泉人之通販於臺灣;再次,自明天啟元年、迄清雍正元年有關臺灣之史事,靡不編年紀載。雖題稱「臺灣割據志」,實為鄭氏三世之詳紀。書中所用資料,皆經註明出處。資料之彼此不同者,並作考異式之自註附於正文之下。書末附有「引用...[书籍]
御题宋版朱子资治通鉴纲目涑水创为开义例紫阳述订益精微直?一贯天人学兼揭千秋兴废机敬胜治兮怠胜乱念兹是耳释兹非三编惟此遵纲纪【尝命词臣纂辑明史事为通鉴纲目三编体例一凖朱子朕亲为裁定序而行之】辑览曾无越范围【通鉴辑览一书亦近年所纂上自唐虞下迄明末凡有闗政治得失者钜细咸载...[书籍]
清世祖实录选辑顺治元年(一六四四、甲申)夏四月初八日(乙丑),上御笃恭殿,赐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大将军敕印。敕曰:『我皇祖肇造丕基、皇考底定弘业,重大之任,付于■〈耳少〉躬。今蒙古、朝鲜俱已归服,汉人城郭土地虽渐攻克,犹多抗拒。念当此创业垂统之时,征讨之举...[书籍]
本書(一冊八五面五一、○○○字)分四卷,曹履泰撰。履泰字大來,號方城;浙江監官人。明天啟間,由進士出宰率同安。時鄭芝龍劫眾出沒海島,視同安如几上肉;旋於崇禎元年就撫,奉命進剿舊日伙伴李魁奇、鍾斌輩。其間「用戰、用守、用間諜、用招安、用解散、用誘購」,履泰均身歷其境、親預其...[书籍]
《十七史蒙求》(宋)王令撰●卷一宋璟第一,李广无双。燕许手笔,李杜文章。通有一心,绾无他肠。鸟鹊识李,草木知张。韩信开基,耿弇发迹。味道模棱,琰之霹雳。萧宏钱愚,李憕地癖。君苗焚砚,锺繇阁笔。洪武讽帝,方庆悟君。好礼卧马,申屠轫轮。李密爱日,仁杰顾云。泰山北斗,凤...[书籍]
西京赋有冯虚公子者,心侈体忲,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是以多识前代之载。言于安处先生曰: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此系乎地者也。惨则鲜于欢□劳则褊于惠,能违之者寡矣。小必有之,大亦宜然。故帝者因天地以致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化俗之本,有...[书籍]
《唐会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它取材于唐代的实录文案,分门别类地具体记载了唐朝各种典及其沿革,保存了《新唐书》、《旧唐书》未载的史实,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向来为唐代文学、历...[书籍]
本書(三冊二八六面一七一、六○○字)分編三卷,劉璈撰。璈字蘭洲,湖南岳陽人。初由附生從軍;左宗棠治師西域,辟參戎幕。事平,以道員薦。清同治十三年,沈葆楨巡視臺灣,嘗以浙江侯補道充營務處。光緒七年,任分巡臺灣道。時方議建省,多所擘劃。九年,中法戰起,沿海戒嚴;協士民...[书籍]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嘗客臺灣道幕。當年日本因藉口琉球難民被臺灣先住民殺害事件出兵臺灣,元稚因在道署,得將有關此案公牘錄存副本,輯編成書。全書共載一百七十九件文牘,除二十件奏章及十七件上諭與第三八種「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所載相同外,其餘多...[书籍]
本書(一冊六三面三七、八○○字)分二卷,阮旻錫撰。此編舊題「鷺島道人夢葊輯」;民國之初,商務印書館始假金山錢氏所藏抄本刊行,列為「痛史」第十四種。今據「痛史」本排印,並依考證,逕題「阮旻錫撰」(詳見「弁言」)。旻錫字疇生,福建同安人...[书籍]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和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文史通义》是章学诚对史学贡献最大的著作。他35岁开始撰写...[书籍]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时的重要农学书籍,作者是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的贾思勰,共十卷,九十二篇,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作者的事迹记载不详。全书所引用的古籍将近二百种之多,其中的《四民月令》等历史价值很好的...[书籍]
本書(三冊五二二面三一三、二○○字)分十部(以天干區別),盧德嘉纂輯。德嘉,廩生。清光緒十八年臺灣倡修「通志」,鳳山縣於十二月設采訪局,由德嘉等多人任其事;但因徵采寥寥,久無所成。至次年十月,乃設立主稿之人,並委德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