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白楼诗话民国林庚白●上编诗要有意境与才力。意与境又自不同,而才力则所以运用意境者,此不可不知也。古人谓“诗穷而后工”,又谓“愁苦之辞易工,欢愉之言难好”。世之为诗者,往往误解此二义。其实所谓“穷而后工”与“愁苦之辞易工”者,盖入世不深,则不足以尽人间之变,而喜、怒、哀、...[书籍]
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请道其章: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聊。爰展世,高辟兵。邓万岁,秦妙房。郝利亲,冯汉强。戴护郡,景君明。董奉德,桓贤良。任逢时,侯仲郎。由广国,荣惠常。乌承禄,令狐横。朱交便,孔何伤。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书籍]
故不自揣,於源流正变、是非离合之间,追述所闻,证诸所见,而诸家词话之初要微妙者,又复采择之,参酌之,务求除魔外而准正轨,以成此填词之说。夫是说也,虽不敢谓奥之烛,而情文之炙,宫商之亻面背,亦庶几乎一知半解矣。咄咄填词,岂小技哉。况词有四声五音清浊重轻之别,较诗律倍难...[书籍]
《隋书》唐·魏征等撰现行《隋书》共八十五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纪传部分,由魏徵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另一部分为史志部分,始修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是由长孙无忌监修的。《隋书》的修史水平...[书籍]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书籍]
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书籍]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第一[题原缺][文原缺]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僧行六人,当日起行。法师语曰:“今往西天,程途百万,各人谨慎。”小师应诺。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书籍]
全书分五卷,其一、二两卷论述医务道德、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等项,以及古今医家、古今医书足资取法者。卷三至卷五系摭拾历来名医对多种病证的治验医案等,间附己意,加以发明,推究原委,详其利弊,言多中肯。其补编一卷,系民国曹炳章氏就作者所著《冷庐杂识》中有关医事者择要录入,附列编...[书籍]
余年十七,患疟几及半年,通议公恐其劳心,不令读经史,习诗文。因授以医书数种,令于,固病者所宜习也。受而读之,颇有会心。未几先慈劳嗽,百治不痊。次年弃养,痛天命之不留,憾时医之无识,因是愈加研究,徒以举业相牵,终未深造,迨三十外,间为人治病,辄应手取效。或他医误治已危者,亦多挽救。...[书籍]
他说他的父亲“常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蓝本,共566卷,又参考“杂史”千余卷...[书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书籍]
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书籍]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书籍]
后又为鲜卑一部分。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在悠长的岁月里,纵横于千里草原上,“草居野次,靡有所定”,“生生之资,仰给畜牧”。从东晋到隋唐之际,契丹有八个部落;到唐朝末年,契丹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十世纪初,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都城设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到辽...[书籍]
(《白雨斋词话》卷六)吴梅云:正中词缠绵忠厚,与温、韦相伯仲。其《碟恋花》诸作,情词悱恻,可群可怨。张皋文云:“忠爱缠绵,宛然《骚》、《辨》之义。”余最爱诵之。如:“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