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一冊一二一面七二、六○○字)不分卷,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抄本「臺灣番事」(未題作者姓氏)一書編印。蓋書中所述並不止於「番事」,並論及臺灣各種物產與通商事務,因改稱今名。按諸此事內容,實為清同治間美國駐廈門領事官李讓禮(LeGendre,或譯李仙得或...[书籍]
本書(一冊五二面三一、二○○字)原名「臺戰實紀」,分初集、續集各六卷;不著撰人。書中所述,皆為清光緒二十一年割讓臺灣而臺民抗拒日軍之事;雖以劉丞福為中心,但所敘戰況實與當時事實不符。每卷之首,仿章回小說體例,各加七言或六言聯語目錄二句。今改名曰「演義」,以其類「小...[书籍]
而唐段公路《北户录》乃云指甲花本出外国,梁大同二年始来中国。知公路未见此书,盖唐时尚不甚显,故史志不载也。诸本但题谯国嵇含,惟宋麻沙旧版前题曰“永兴元年十一月丙子,振威将军、襄阳太守嵇含撰”云云。载其年月仕履,颇为详具。盖旧本如是,明人始刊削之。然《晋书·惠帝本纪》,永宁...[书籍]
申鑒五卷.漢荀悅著.悅仕獻帝朝.辟曹操府.與孔融及弟彧同侍講禁中.悅每有獻替而意有未盡.此申鑒所為作者.蓋有志於經世也.然當時政體.顧有大於總攬機務.使權不下移者乎.而曾無一言及之.何哉.厥後融以論建漸廣.彧以不阿九錫.皆不得其死悅獨優游以壽終.其亦善處濁世者矣.其論政體.無賈誼...[书籍]
本書(一冊五四面三二、四○○字)不分卷,陳璸撰。璸字文煥,一字眉川;廣東海康人。清康熙三十八年,由進士,授福建古田令。四十一年,調臺灣。明年行取,授刑部主事,累遷兵部郎中。四十八年,提督四川學政。次年,閩撫張伯行疏請調臺廈道,重蒞臺灣。五十三年,超擢偏沅巡撫。五十四年入覲...[书籍]
此書是汝礪在淳熙丙午(1186)做福建路轉運司主管帳司的時候,?補熊蕃《宣和北節貢茶錄》而寫的。四庫全書著錄,附在熊蕃貢茶錄後。刊本有K明說郛本;L茶書全集本;M五朝小說本;N清古今圖書集成本;O讀畫齋叢書本;P民國叢書集成本。前四種同一系...[书籍]
然又考漢書注,如顏氏于魏豹傳,引老子道經曰:「國家昏亂有忠臣。」田橫傳引老子德經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楚元王傳引老子德經云:「知足不辱。」嚴助傳:老子所謂「師之所處,荊棘生之」者也。師古曰:「老子道經之言也。」揚雄傳「貴知我者希」,師古...[书籍]
本書(二冊二九七面一七八、二○○字)分編四卷,係據清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九十三至一百選輯而成;由於選輯重心在於同治十三年(甲戌)日本藉口琉球難民被臺灣先住民殺害事件出兵臺灣及其善後事宜,因題曰「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籌辦夷務始末」之巴裁,乃將與洋務(即所謂「夷務」...[书籍]
本書(一冊六五面三九、○○○字)正文全卷凡五篇,題思痛子撰。另附錄「中日兵事本末」一篇,羅惇曧撰;「東方兵事紀略」(「臺灣篇」上下)二篇,姚錫光撰。「臺灣思慟錄」記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進據臺灣時軍民戰守之經過,分臺防、臺北、臺灣(今臺中)、臺南、澎湖五篇。作者未具真實姓名,...[书籍]
本書(一冊八二面四九、二○○字)不分卷,夏獻綸著。獻綸字筱濤,江西新建人。清同治十二年,任臺灣道。翌年,值日兵侵臺事件;事定,遂有「開山撫番」之議,得周巡南北內山。「輿圖」之作,即緣於此。圖成,計得幅大小凡十二,並附「說略」。又,本書書名原有「並說」二字,...[书籍]
抒懷佳作,諷刺雅言,雖著於群書[「雖」原脫,據《津逮秘書》本補。],雖盈廚溢閣,其間觸事興詠,尤所鍾情。不有發揮,孰明厥義?因采爲《本事詩》,凡七題,猶四始也。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徵異、徵咎、嘲戲,各以其類聚之。亦有獨掇其要,不全篇者,咸爲小序以引之,貽諸好事。...[书籍]
本書(三冊四二一面二五二、六○○字)凡十卷,周元文纂輯;通稱「周志」。元文字洛書,遼左金州人;監生。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延平知府調補臺灣。秩滿,陞湖南辰沅靖道。「府志」之重修,初倡於鳳山知縣宋永清,延教諭施士嶽董其事;至五十一年,元文乃修而輯之,於是乎成。此志體例一...[书籍]
本書(三冊四二一面二五二、六○○字)凡十卷,周元文纂輯;通稱「周志」。元文字洛書,遼左金州人;監生。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延平知府調補臺灣。秩滿,陞湖南辰沅靖道。「府志」之重修,初倡於鳳山知縣宋永清,延教諭施士嶽董其事;至五十一年,元文乃修而輯之,於是乎成。此志體例一...[书籍]
求之於書,甚爲簡略,或無載紀。後歴聞諸師友老先生指誨。歳月寖久,雖曰強記,終不如弱文。遂寄之毫楮,姑目曰朝野類要。逮今自九江歸舎,而舊所紀述,間爲鼠蠧之餘,棄之可惜,又以好事者來需,第須別録。既病且懶,遂移書札之費,增而鋟之於木。不獨有以應酬,亦足以廣四方之見聞。...[书籍]
《易》本蔔筮之書,故末派浸流於讖緯。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遂能排棄漢儒,自標新學。然《隋書·經籍誌》載晉揚州刺史顧夷等有《周易難王輔嗣義》一卷,《冊府元龜》又載顧悅之(按悅之即顧夷之字)《難王弼易義》四十餘條,京口閔康之又申王難顧,是在當日已有異同。王儉、顏延年以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