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记载,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曾用信件相互依诗韵写诗唱和,多至千言,少也有数十言,诗出多篇。《明妃曲》曾在诗坛上引起很大反响,欧阳修、曾巩、梅尧臣、刘敞、司马光等人纷纷写诗与之相和。近代有人们熟知的毛泽东与郭沫若、...
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共同审美感受之体现。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藏族舞蹈还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
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诗人学者介入墓志铭的写作,这种情况逐渐得到改变。其中,由南朝流入北朝的庾信的墓志铭的写作,最引人瞩目。他的《周宇文显和墓志铭》,则显示了史家的笔法。虽然杜审言这首诗在《全唐诗》里又收录在中唐韦应物名下,但不论是#$...
诗人有许多论酒的精妙诗句。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山川谷月下传觞》:“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田园派诗人陶渊明,性嗜酒,...
适逢玄宗送张九龄白羽扇,张便借此作《白燕》诗贻李林甫,也是趣在意中。实际是说明自己是从民间来到朝庭作相,不像李林甫的出身高贵,并用“暂来”表明不会久留朝庭。即只有菊花是枯干枝上而不零落于地的。
清明节这样一个节日里的古诗也不会少。——杜牧《清明》2、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杜牧《清明》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韩翃《寒食》7、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
盛唐诗坛,百花争艳,姚紫嫣红,独创风格,摇曳多姿,其最诱人的莫过于李白之豪放飘逸,杜甫之沉郁顿挫。韦应物诗歌“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就是其在学古通变中达到的新高峰。
即使这样,杜甫仍旧心系黎民与社稷,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酝酿成一种厚重的情意呈现给读者。纵观全诗,一至三首,所描写的是夔州现实中的山与江。杜甫将所在之地的暮色、夜景和晨光尽收于笔底,同时也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四至八首虚写长安。前三首所思蓬莱、曲江、...
史诗之程式框定内容,详其事且不致异变,乃非散言传说可收效者。孔孟之际,风咏犹行于社会,则孟子所谓亡诗,但非比兴之歌诗可晓。西周因简牍之便,本朝史遂凭笔载;而致东周,诸侯亦作编年史俾载于册,有称《春秋》,于是口传史遂自消衰。盖史诗传闻,大人大...
杜晓琴,甘肃省陇西县秦剧团名青衣。杜晓琴的三娘不同于郭明霞,但一点不亚于郭明霞。对比之下,郭明霞的嗓子一定程度借助了美声唱法。相对而言,郭明霞的动作不干净的地方多,有的太过了。她的丈夫起码也是秀才级别的。杜晓琴把王春鹅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刻画得十分到位...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几乎全是白话。杜牧的诗说的说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东坡的诗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而南宋诗人陆游也非常喜欢《东栏梨花》,陆游说苏东坡的...
三.审美的联想和想像审美过程的联想和想像,是由审美感应感染和理解而发生的,
其苍浑劲健、清婉柔美的诗风,也代表了他全部诗作的审美特征。中唐诗人杨巨源,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杨巨源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
显然,以隐逸、幽栖来称赞好客的山庄主人,是与宴士人的共同意识,成为这类实时而作的应酬诗的基本模式之一。此中情形可从高正臣的东都宴集中得到说明。高正臣的宴集赋诗更说明,这一风气随着士人进出两都应举、还乡或铨考赴任已日益蔓延到地方州县,从朝中的重臣浸染到中下层士人,成...
字格肥劲宏博,作为正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尚肥书风推向极至,新的艺术风范、美学标准终于确立,所渭“杜诗、颜字、韩文”成为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