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以其地数有水患,人多病湿,思得良医起其病,众咸以双湖赵君对。已而因微疾,见其人恂恂然恭且谨。及其论脉络分寸,如洞见五脏结,冠一时歧黄家。[书籍]
《医宗己任编》分八卷,卷一至卷三为“四明心法”,概述高氏诊法、脉义、方论、药论,类述各类各种症候的辨治方法,皆出自高氏临床经验,多独到之见。卷四为“四明医案”,为高氏所治28则疑难症的临床记录,皆有独到见解。卷五“东庄医案”为吕用晦临床治验笔记,吕氏明于理而...[书籍]
医方歌括清王泰林半夏秫米汤(《素问》)和胃,泄卫通营治不寐。不寐由于厥气逆,阳不交阴理须汇。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治独语,桂枝甘草二防(防己防风)比。酒渍绞汁不用煎,加重栀豉大黄汤枳实,酒疸心中痛懊。谷疸茵陈(蒿)汤(前方去豆豉、枳实,加茵陈蒿。)主治葶苈大枣泻肺汤,...[书籍]
立论宗《内》、《难》,而参《易》(宋明理学),主要以脏腑、气血、经络、腧穴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对命门、相火的阐述,尤为详尽,首创“命门动气论”,又倡“不执方论”,并对《韩氏医通》的绪论、药性裁成,李东垣的药类法象,王好古的五脏苦欲补泻等诸家学说,作出了较为公正的评述。[书籍]
医学发明元朱震亨医学发明卷一元丹溪朱震亨着。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黄帝针经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三里。夫咽者,咽物之门户也。膈者,上焦胸中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气,上不得交。又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黄如糜,米谷不化...[书籍]
此书有后人节录整理的一卷本,刊于《济生拔萃》、《东垣十书》、《医统正脉》等丛书中。[书籍]
《医方集解》(公元1682年)清.汪昂(讱庵)著。二十一卷。本书把方剂分为21门,收正方常用方320余,附方更多,注释扼要。补养之剂发表之剂涌吐之剂攻里之剂表里之剂和解之剂理气之剂理血之剂祛风之剂祛寒之剂清暑之剂利湿之剂润燥之剂泻火之剂除痰之剂消导之剂收濇之剂明目之剂痈疡之剂经产之...[书籍]
本书选辑医案六十余条,多属内科杂病。作者强调“医贵精详”。其治案,辨证审脉较细致,四诊合参,尤参掌握疾病的标本缓急,智圆行方,理法有致。[书籍]
全书内容包括学医的方法、诊脉、辨证施治、用药及某些常用方剂的加减法,并简要分析多种内科杂病和一些妇产科病证的病因、病证和治疗方法,是一部学医的门径书。[书籍]
叶天士医案精华清叶天士中风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观河间内火召风之论。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最...[书籍]
《医门法律》是清代喻昌撰著的一部临证著作。全书共六卷:卷一为基本理论,卷二至卷四为外感病卷五卷六为内科杂病。共设中寒门、中风门、热温暑三气门、伤燥门、疟证门、痢疾、痰饮门、咳嗽门、关格门、消渴门、虚劳门、水肿门、黄疸门,肺痈肺痿门等14门。每门这下先论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次...[书籍]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著叙守方隅之见者。不能驰域外之观而好高务广。辈又往往舍近求远。趋新奇而废正道。如陈相师许行梁武尊佛氏不已乎然。果能择善而从。则又如赵武灵王易胡服习骑射遂霸天下。盖穷变通。久不拘于墟也。方今四海为家。五洲同轨自鸿荒以至今日天地开辟于斯为盛举。凡三才之...[书籍]
但是,他对不少器官的命名和功能解释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是错误的。例如将主要的动脉称为“气总管”、“气门”,并认为动脉内无血而有气,将主要静脉称为“荣总管”,认为血液及营养等靠它供应全身等等[书籍]
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条。柳氏按病类拟定总目,下据不同的病证又分若干子目,便于读者查阅。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理、法、方、药较为完备。[书籍]
古今名医方论清·罗美。公元1644-1911年《古今名医方论》为清代名医罗美编撰。罗美字澹生,号东逸。新安(今安徽徽州)人。曾侨居虞山(今江苏常熟),为康熙年间名儒,兼习医学,穷研《内》、《难》、《伤寒》《金匮等典籍,帝涉宋、金、元、明诸家之论著,撰有《古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