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空的遷移,風水術雖然有變遷,但百變不離其宗,《宅經》與《葬書》便是千百年來被奉為圭臬的經典之作。本書納入了中國風水術的兩本聖經,採原文與白話上下對譯的方式,直接將古文譯為白話,使讀者閱讀時,不必受翻找干擾。直譯的方式,更提供讀者直接與原書對話。為了讓...[书籍]
本書(一冊六九面四一、四○○字)不分卷,楊岳斌撰。岳斌初名載福,字厚菴;湖南善化人。由行伍,迭有軍功,受知於曾國藩,與彭玉麟共治長江水軍。清同治間,歷陞至陝甘總督。光緒十年法軍侵臺灣,命幫辦福建軍務。乃於是年秋在湘募勇成軍,十二月至閩,翌年正月渡臺,繞往東海岸埤南登岸,至三月下旬始抵臺北;時已停戰,旋即和成,遣撤募勇同籍。後卒,謚「勇愨」。本書「奏議」凡四十一件,均為赴援臺灣前後之摺片。按「楊勇愨公奏議」全帙不止此數,此祇取其中十五、十六兩卷,並錄原書卷首「國史本傳」及「楊勇愨公神道碑銘」兩文列於正文之前。...[书籍]
本書(一冊一七七面一○六、二○○字)凡八卷,前四卷「赤嵌筆談」、次三卷「番俗六考」、末一卷「番俗雜記」;黃叔璥撰。叔璥字玉圃,號篤齋;順天大興人。由進士,歷官至御史;清康熙六十一年,與滿御史吳達禮同膺首任巡臺之命。本書名為「臺海使槎錄」,以此。本書為清代臺...[书籍]
本書(一冊八五面五一、○○○字)不分卷,不著撰人。書載天妃誕降本傳及其後「顯聖」事蹟,為研究民俗學資料之一種。所謂「天妃」,福建莆田湄洲嶼林氏女也;誕生於宋建隆元年(父官都巡,名愿;一說名惟愨)。由於後來歷代君主、大臣奉為護航之神,敕對賜號,於是沿海各地莫不建立宮...[书籍]
本書(四冊五九八面三五八、八○○字)分八卷,丁曰健輯。曰健字述安,安徽懷寧人--寄籍順天宛平。初以舉人,揀發福建。清道光二十七年,署鳳山知縣;嗣調嘉義,陞署鹿港同知。咸豐四年,移淡水。後以軍功,歷署福建糧道及布政使。同治二年,彰化戴潮春事亟,福建巡撫徐宗幹奏簡曰健為臺澎兵...[书籍]
本書(二冊二六二面一五七、二○○字)分六卷,連橫撰。作者字武公,號雅堂、別號雅棠、又號劍花;臺南人。清光緒四年,生於臺南馬兵營。年十八,遽遭割臺之痛,始學詩以述家國淒涼之感。並以時蒐集臺灣民主國文告,預儲撰史材料。日俄戰後,憤清政不修,至廈門創「福建日日新報」,鼓吹排滿。...[书籍]
(晉)王羲之目錄序創臨章第一啟心章第二視形章第三說點章第四處戈章第五健壯章第六教悟章第七觀彩章第八開要章第九節制章第十察論章第十一譬成章第十二序告汝子敬:吾觀汝書性過人,仍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今述《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凡斯字勢猶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书籍]
臣等謹案絜齭毛詩經筵講義宋袁燮撰燮字和叔慶元府鄞縣人絜齭其自號也登適士第調江隂尉歴官寳文閣直寃士諡正玦事蹟詳具宋史本傳燮素尚名節寃有體用嘉猷讜論無不卓然可紀所著文集巳經散佚今從永樂大典中裒輯為二十四卷别著録集部中此書乃其為崇政殿説書時撰適之本宋史·藝文志駌端舝通攷...[书籍]
臣等謹案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宋咸淳庚午導江黎靖徳編初朱子與門人問荅之語門人各録成編嘉定乙亥李道傳輯廖徳明等三十二人所記為四十三卷又續增張洽録一卷刻于池州曰池録嘉熙戊戌道傳之弟性傳續蒐黄榦等四十二人所記為四十六卷刋于饒州曰饒録淳祐己酉蔡抗又裒楊方等三十二人所記為二十六卷亦刋于饒州曰饒...[书籍]
書成,皆布之都市,懸置千金,以延示眾士,而莫能有變易者,乃其事約艷,體具而言微也。董仲舒專精於述古,年至六十餘,不窺園井菜。餘為《新論》,術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異《春秋》褒貶邪!今有疑者,所謂蚌異蛤、二五為非十也。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莊周寓言,...[书籍]
開元二十一年,守珪令祿山奏事,中書令張九齡見之,謂侍中裴光庭曰:「亂幽州者,必此胡也。」二十四年,祿山為平盧將軍,討契丹失利,守珪奏請斬之。九齡批曰:「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玄宗惜其勇銳,一作驍勇。但令免官,白衣展效。九齡又...[书籍]
本書(一冊八○面四八、○○○字)全一卷,原題為「李鶴田先生哀臺灣箋釋」,抄本;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但憑所題,殊難斷定李鶴田為「哀臺灣」作者,抑為箋釋者。至鶴田為何許人?亦無法查考。本書正文為一首古詩,長達一千零二十七字;詠自甲午戰後割讓臺、澎至臺民抗日失...[书籍]
本書(一冊一一九面七一、四○○字)分上下兩卷,蔡振豐纂輯。振豐,清附生;臺灣淪日後,曾任臺中縣苗栗支廳「事務囑託」。光緒二十三年時,應邀修輯「苑裹志」。當時日人變更行政區劃,縣廳下有所謂「辦務署」之設置。書採「方志」體裁,上卷分一圖」、「封域志」、「建置志」、「賦...[书籍]
本書(三冊三○二面一八一、二○○字)凡十卷,高拱乾纂輯;通稱「高志」。拱乾字九臨,陝西榆林人;廕生。清康熙三十一年,由泉州知府陞補分巡臺廈兵備道。三十四年俸滿,陞浙江按察使。清代臺灣自康熙二十三年設府,初未有「府志」,僅有諸羅知縣季麒光所纂「臺灣郡志稿」、知府蔣毓英所存「...[书籍]
本書(一冊一一七面七○、二○○字)分編二卷並四「附錄」,吳子光撰。子光字芸閣,原籍廣東嘉應州;清道光間,隨父渡臺謀生,因家於淡水。同治乙丑(四年),舉於鄉。嘗受知於徐宗幹,追隨久之;應淡水同知陳培桂聘,與修「廳志」。由於一生遭際困阨,所著文集曰「一肚皮集」,以束坡自況。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