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
苗族普遍喜戴银制品,男女皆然,而以青年妇女为最。苗族的银饰,均为本民族男工匠所制,以黔东南和湘西的工艺最高。作为主体的大块薄银片之间,以银丝作圈衔接成为披肩的整体。约而言之,可分三类。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施秉、凯里东北部和雷山的桃江等地。流行于贵州凯里、麻...
我国的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制约下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服饰。它是苗族人民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苗...
对此类死者,居四大寨苗族,要给死者缠红色腰带和脚帕。苗族老人的寿终丧事自始至终均由苗族巫师来主持。出殡时,吹唢呐领先,用木棒打山开路,后是棺材。过桥,孝子跪地,表示背负老人过河,途中不丢买路钱。场上栽一桩,桩上放有活动环,将马拴于其上,所有孝子跪于砍马场的...
苗族诗歌一般用于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等。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盘歌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台江一带。由吃新节演变而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起吃新节,以后每逢“卯”日再过,直到新谷成熟。因出嫁的姑娘要到农历七月“信”(戊)日才回到娘家过节,故称“吃信节”。届时,远嫁他乡的苗...
苗族传统服饰主要以自制麻织土布为主要布料,普遍使用苗族人民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独具特色原生态的蜡染、刺绣工艺。从内容上看,传统苗族服饰团大多取决于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各种活生生的形象,有传承苗族生活习俗文化的重要作用。一...
牯脏节,农历9月14日,是苗家最隆重的最独特的节日。说它隆重,是因为它是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最大盛典。苗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东南亚国家和美国等都有它的支系。第三是具有特定的过节程序、仪式和专门的“牯脏语言”。译成汉语,又有写作“鼓藏”或“祭鼓”的。说“鼓...
逢年过节时,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银饰有多达十多公斤的。如台江施洞的苗族银饰,一只绞藤纹项圈重达1。5公斤;而雷山西江苗族的大银角,高宽均达80厘米以上。至今,湘黔边区的苗族同胞用银数量有增无减。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流行于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现已成为苗族节日庆典以及出访他国的代表性...
如今在部分苗族山区已成为文化娱乐形式之一。所表现的也主要是一些如“斗牛”、“宰牛”、“狩猎”等与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有紧密连联的内容。
贵州的苗族兄弟也过端午节,并有龙舟竞渡的活动。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保”的苗族人,他的九个儿子都被恶龙杀死。保决心为子报仇。后人为纪念这位故亚老人,便将五月五日这天定为“龙船节”。这个节日历时三天左右。龙船节不举行竞赛,主要是乘着龙船串寨子,访亲看友。云南地区的...
与生活的接近,还使苗族刺绣保留了艺术发生时的特征,即原始艺术时期艺术与生产活动或生活情景的一体化。在艺术造型方面,不管结构,不讲透视,甚至于不顾比例与虚实;不求形似,甚至不讲事理逻辑,完全凭着苗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幻想,自由发挥,大胆创意。
苗族舞蹈有什么特点新中國成立後,在苗族諸多種自娛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礎上,人們又創造出了由四人同時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苗族演奏蘆笙、以蘆笙伴舞的歷史,自宋代已有記載。此外,從雲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的“擊鼓歌唱圖”中,可進一步窺探到苗...
苗族服饰-传统的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就显得精美了。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苗族妇女很少戴耳环,盛装时才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