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是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和注疏,本书对其作了译注。《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封建法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法典,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它都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古时读之者甚多,但由于其离我们年代久远,相对而言,其...[书籍]
通王莽二百四十二年。一祖三宗。高祖定天下。孝惠高后。值国家无事。百姓安集。太宗升平。世宗建功。中宗治平。昭景称治。元成哀平。历世陵迟。莽何篡国也。凡祥瑞。黄龙见。凤皇集。麒麟臻。神马出。神鸟翔。神雀集。白虎仁兽获。宝鼎升。宝磬神光见。山称万岁。甘露降。芝草生。嘉禾茂。玄稷...[书籍]
通释春秋大全之全钞汪克寛胡?纂疏而实亦非广等所自纂故朱?尊经义考引吴任臣之言曰书?旧为六卷大全分为十卷大防本二陈氏二陈氏者一为陈栎尚书集?纂疏一为陈师凯书蔡?旁通纂疏皆墨守蔡?旁通则于名物度数考证特详虽回防蔡传之处在所不免然大致较刘氏説诗汪氏説春秋为有根柢故是书...[书籍]
“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大千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这种心理需要,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寿光、高密一带)人,生活年代当在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书籍]
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也分别作了具体论述。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且有所阐发,其中存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因此,杜佑《通典。兵典》取该书内容...[书籍]
臣等謹案絜齭毛詩經筵講義宋袁燮撰燮字和叔慶元府鄞縣人絜齭其自號也登適士第調江隂尉歴官寳文閣直寃士諡正玦事蹟詳具宋史本傳燮素尚名節寃有體用嘉猷讜論無不卓然可紀所著文集巳經散佚今從永樂大典中裒輯為二十四卷别著録集部中此書乃其為崇政殿説書時撰適之本宋史·藝文志駌端舝通攷...[书籍]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经典”地位。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书籍]
此皆蒋曽防家藏书处既以隠居为志即不必寓意扵纪职官之书因戯诘之】弗出对敭又以何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一职官分纪类书类提要【臣】等谨案职官分纪五十巻宋孙逢吉撰逢吉字彦同富春人是书前有元祐七年秦观序陈振孙书録解题亦载之考逢吉举宋隆兴元年进士距元祐七年凡七十二年又考朱子罢经筵直讲逢吉代讲诗权...[书籍]
陆费墀五经文字序例易系辞曰上古结绳以理后代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理万人以察盖取诸夬夬决也王庭孚号决之大者决以书契也逮周礼保氏掌养国子以道教之六书谓象形指事防意形声转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也虽虫篆变体古今异文离此六者则为谬惑矣王者制天下必使车同轨书同文故教人八嵗入小学文有疑者则必阙而求之...[书籍]
刘放、孙资,共典枢要。夏侯献、曹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谓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司马景王命中书郎虞松作表,再呈,不可意,令松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形色。中书郎钟会察有忧色,问松,松以实对。会取草视,为定五字,松悦服,以呈景王...[书籍]
刘放、孙资,共典枢要。夏侯献、曹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谓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司马景王命中书郎虞松作表,再呈,不可意,令松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形色。中书郎钟会察有忧色,问松,松以实对。会取草视,为定五字,松悦服,以呈景王...[书籍]
宣昭訓典。斯明聖之述作。標準百世者也。然其旨極於宏綱要領。而纖微膚末未悉焉。故執翰操觚之士。或摭所見聞。攄其衷臆。自托於稗官野史以見志。要於君子之多識。庸有助焉。亦畜德者所不廢也。杭庠士郎生瑛。積學待問而不遇。著七修類稿若干卷。寓閩諸縉紳為梓其傳。予取而覽焉。其言測天地之...[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二融堂书解目録书类卷一虞书【尧典舜典】卷二虞书【大禹谟臯陶谟益稷】卷三夏书【禹贡】卷四夏书【甘誓五子之歌?【酒诰梓材召诰】卷十四周书【洛诰】卷十五周书【多士无逸君奭】卷十六周书【蔡仲之命多方】卷十七周书【立政周官】卷十八周书【君陈顾命康王之诰】卷十九...[书籍]
题语】挈要一言迥鲜同数【上声】彼専通难偻指得兹详解足治【平声】躬卷成五十能探奥书秘半千未?防【经南宋淳熙间进士逮今五百余年矣】大典阙?是编载于宋史艺文志者五十卷今抄帙尚存检勘卷目并同无所阙失盖亦流传仅完之本也经生于宁宗之世正蔡氏传初出之时而此书多取古疏间参以新意与蔡...[书籍]
越三年,移居臺中,入「臺灣新聞」,開始撰作「臺灣通史」;因與林朝崧、賴紹堯輩創櫟社,以道德文章相切劘。民國初建,有遠遊大陸之行。至三年,返臺。自此即潛心述作,越五年而「通史」以成。旋移居臺北,集古今作家之詩,刺其有繫臺灣者編而次之,名曰「臺灣詩乘」。十三年,又編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