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针至阴出血。(穴在足小趾外侧爪甲角刺二分)。昆仑。(穴在足外踝后跟骨,针透太溪)如中风有汗恶风,根据本方桂枝、芍药、杏仁各加一倍。宜针风府。(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针入三分,禁灸。)以上二症,皆太阳经中风也。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寒,根据本方加石膏、...[书籍]
以阐明《内经》及先秦医籍的要言大义为主旨,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针灸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卓著,因而也被尊为“医经”。[书籍]
注文简要,但全书略于针灸的记述。[书籍]
“经验方”等记医理与药方,“针砭”记针灸的功用。“算历约法”记以数字推算一年节气。总而言之,《齐东野语》内容丰富,持论公允,叙述历史多能揭示历史事件的真象,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中国古代笔记杂著中的精品。[书籍]
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虽大圣人有意于拯民之瘼,必待贤明博通之臣,或为之先,或为之后,然后圣人之所为,得行于永久也。医家之务,经是二圣二贤而能事毕矣。[书籍]
强调“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并指出治病不应专用汤药,对单方、验方、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应相应选用。[书籍]
强调病各不同,治法方药亦应随之而变;后二卷大多为内科杂病医案,治法灵活,常常是内外合治,针药并施。[书籍]
上卷主要论述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六淫所犯,辨证要点,五经(缺厥阳经)证治有关问题,其中伤寒内容最多;下卷广泛涉及《内经》、《难经》,脉法、针灸等有关问题,常附图表以助述;“附录”主要为病证诊治法内容。[书籍]
所收方剂颇为广泛,其中还记载了不少民间经验方和外治、针灸疗法。[书籍]
全书共分86个标题,涉及中医基础、诊断、辨证、治法、方药、病证、针灸、五运六气、医籍校勘正误析疑以及医家述评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读书与临床的心得笔记,书中所载不乏精微切要之论,对后学者当有不少可供参考借鉴之处。[书籍]
《义侠》《合衫》《桃符》《鸳衾》《四异》《分柑》《珠串》《鉴井》《结发》《奇节》《博笑》《坠钗》一七〔二○〕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临川人。万历间进士。所著有《玉茗堂传奇》五种,皆行于时,而《牡丹亭》更脍炙人口。《紫钗》《还魂》亦名《牡丹亭》。《南柯》《邯郸》《紫箫》一八〔...[书籍]
语言洗练、说理清晰,有较强针对性。上卷50问,包括女科的天癸,经候及血分、经、带诸病证治;下卷50问,主要是妊娠胎产诸病的证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书籍]
元代时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书籍]
特别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其流弊使庸医借以藏拙,产生滥用温补的偏向。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书籍]
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首创“复方”。《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