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的新书体,如楷书、行书、今草,其实在汉末已在民间普遍存在,进入魏晋后在文人书法圈中进一步得到长足的完善与纯化。应该指出,尽管楷书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但在整个魏晋时代,使用楷书的人却不多,主要对象是一些文人学士。如目前...
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以上“梨枣”均指图书。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中国的印刷术。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小篆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其他刻石都为后代摹刻,已失原貌。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相传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石均由李斯书写。其篆书...
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一代书风,成为千年的明镜。“二王”并称,书风堪为经典,代代相传而不衰。王羲之作为世所推崇的书圣,自有过人胆识。王羲之对草书的改革与创新,成就更大。其结体舒展,线条婉美,韵味酣足,超迈脱俗的字体立即...
这是何云伟作为票友的胜利。记得当天不等何老师演完,微博上已是贬声一片。此前中国评剧院也请何云伟等几位参演《杨三姐告状》。今年《空中剧院》播了上海某相声社的专场。何云伟的直播是他的胜利,但绝不是艺术的胜利。前几年何云伟作为相声新星,让观众眼前一亮,这几年艺术...
我不知将王冬龄先生入在这个系列中是否妥当,因为王先生不是硬笔书法家。十年后,当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由发生期进入到发展期以后,已经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王冬龄先生十年前曾参与过多种钢笔字贴的写作,但先生很少或没有有意识的研究和创作过硬笔书法作品。
本文深入探索了中国画“诗书画印”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内涵、历史、实践及其在现代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文章指出,“诗”是中国画的灵魂,通过诗句的融入,画作不仅传达了自然的形象,更寄托了画家的情感和思绪;“书”是中国画的骨骼,书法的线条美感和布局构图为画作提供了重...
以其官,谓之史书;以其名,谓之籀文。人情畏繁,日趋简易,仓、史之道,于兹废坠矣。秦与西汉,篆书而外,止有邈隶。次仲作八分书于章帝时,或以为秦之羽士,与程邈同时,误认邈隶系次仲分书,因以魏、晋正书为秦之...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些已显露行书、正楷的端倪。各种印章出现并发展。秦刻石与小篆所谓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今所存者仅《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两种。以上石刻仅仅是作为坟坛、宫殿的计时标志,属于“小品”性质。汉简书写的文...
五行相生,代表运行时顺序膨娠,五行相克,代表运行时顺序收缩,这是一个围绕中心螺旋转动开合之势。《易经》六十四卦圆图排列,是用六个层次的阴阳变化,说明这螺旋开合的变化,六十四卦最后两卦,是\"既济\"卦及\"未济\"卦首尾相接,由\"未济"
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不容忽...
李贽的思想,大多体现在《焚书》中。他对社会上种种约束人的行为、窒息人的性情的规则嗤之以鼻。他指出明朝社会“满场皆假”,没有肯说真话的人。12岁的鲁本是一个小学生。此时,负责回收麻袋的人正准备关闭厂门。鲁本不肯泄露机密。当然不是,这反倒是失去了个性的表现。结果,全国舆...
我一直认为,我够不上一个书法家,我的职业是教书,写字、画画都是业余爱好。抗战胜利后当过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古文书和文物,也在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兼过教授。记“形”的方法,应该先记其形状、长短。如果初学的识字不多,即要求其看其“神”,问其神要行要...
若是这样,或许“易之义”是更为合适的篇名。由《易之义》重对符号的说明,即可看出其旨趣所在,我们注意的是它的这种解说方式。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易之义》对《易经》的认识可以借《系辞》来说明。
我认为从唐楷入手学书,有法可依,能把笔画写得方中矩,圆中规,直中绳,长短合度,轻重合宜,结构稳健,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学书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以平正论,唐楷当之无愧。颜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笔画丰满雄强,结体宽舒,往往追求天真烂漫,返朴归真的意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