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舞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一种模拟性面具舞。安代舞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与萨满教有密切关系。育呼尔舞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
蒙古族骨头文化的风采蒙古人吃肉是非常讲究的,不是每一部位都能随便给人吃的,有的部位是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够吃。蒙古人吃肉啃骨,有很多讲究和禁忌。蒙古语称为“沙阿”,或译作“髀石”。用五畜的名称给羊拐的各面命名。祝颂完毕后,将那一条长尾二口气吸进肚里,...
历史上的蒙族是游猎的民族,素有打大围的习俗。今天的蒙族牧民则用赛马代替过去的围猎。这一天,蒙族的喇嘛教举行水中祈祷的活动。祈祷完毕还要举行打鬼、相扑等文体活动。元朝以后,逐渐吸收汉族文化,节日内容也随着发生变化,而成为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但过去喀左地区的...
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久而久之,石块越垒越高,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敖包”。近几年,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动在原有的祭祀礼仪形式和内容上增添了许许多多新的民族文化内涵。
换言之,也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演员在肩、臂、腕上下功夫。例如蒙古民族对鹰和大雁有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征。因此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
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玄怪录》原书十卷,久已残缺。高本即作“此”。明显是“衣”讹作“不”,“遣”讹作“遗”。高本之精善,由此可见。《稗家粹编》本此处所脱为跳行,那么《稗家粹编》本所据宋本可能是24字或者22字一行。若按《稗家粹编》本,则非旧本之说不成立矣。据《汉...
生活在中国北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就以狼为本民族图腾,并有着古老的图腾传说故事。而草原上的狼群则是蒙古族最大的危害,它们经常偷吃羊。所有这些图腾的产生,都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而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就是蒙顶山茶文化旅游的一大人文景观,共占地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分中心区、场景展示区、接待区、展览区、销售区等7大功能区。茶博馆对蒙顶茶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和制作工艺以及折射出的茶文化进行陈列展示,全面展...
古人有三件宝,那就是: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长调中特殊的发声技巧称作“诺古拉”,即波折音,类似颤音,对形成蒙古族长调独特风格有重要作用。长调牧歌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乐的结晶,广大牧民和一代又...
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元宵佳节,同时也是阿拉善蒙古族祭祀麦德尔(弥勒佛)的冬季祝颂法会。当天,信奉佛教的蒙古族群众身着盛装,携家带口去往就近的寺庙,烧香礼佛,祈福平安。据了解,寺庙法会是蒙古族宗教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正月初一至十...
在《传习录》中,人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一方面是明心见性,另一方面是身体力行,内外结合,才是一个大写的“人”。可是它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身体起什么变化,倒是附近的村落民知道山谷里有一条善良的大蛇,能够帮助人们。经过一番搏斗,强盗被大蛇勒死了。于是,人们更坚信这条大蛇是神龙的化...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蒙古族传统精神为内涵,以传统思想为引导,是蒙古族文化最直接表现形式。蒙古袍是蒙古族古老而有传统的服装,是蒙古族服饰的标志,无论男女老少皆适用。靴子在蒙古族服饰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蒙古族自古以来从事狩猎和畜牧业,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般肥肠敬客。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蒙古族的节庆日是比较多的。按照蒙古族传统,清明节要烧“吐勒希”给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黄油、鲜肉、茶叶、枣、布块和纸钱等。蒙古族每年要在除夕傍晚和清明节对祖先供奉两次图勒希祭祀。这些祭祀,通常只有男性成员参加。前往祖坟上土烧纸的图勒希作为固定的图勒...
自唐朝起,蒙顶黄芽茶叶就被列为当朝贡品。蒙山产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以蒙顶黄芽为最优异者。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