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语称介各、济各斯。又称各笛、草笛。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百科]
瑶语称勐啯、如叨。毛南族称长鼓。此外,还有腰鼓、瓦鼓、黄泥鼓之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百科]
壮语称斜埃。流行于全国各地。响铜制,钵形,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百科]
但是,国王不听他的忠告,反听卖国贼的胡言乱语?弄得国破家亡。届原痛恨国王昏庸无能,不愿眼看自吐的祖国遭殃、人民受难,就在二干二百多年前,(即公元前二七八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湖南省湘阴县附近的汨(密)罗江自杀。[百科]
苗年,苗历的年之首,英文nongxyangx,苗语称“能央”,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有的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猪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举行。融水县苗族以农...[百科]
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称其伯、其白、其奔等。汉族称傈僳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碧江、兰坪、泸水、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保山地区腾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龙陵等地。[百科]
锡伯语“菲特克呐”,是弹拨乐和花儿开放之意,故此又称弹拨琴。它是在民间弹弦乐器东布尔的基础上,改革创制成功的一种新型锡伯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百科]
藏语“筒钦”为大号的意思。蒙古族称“毕利”,汉称大号筒、长角号、小铜角等。它是喇嘛教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低音乐器。这种乐器在藏族地区至少有七百多年历史,它是于16世纪后半叶随喇嘛教一起首先传入内蒙古的。[百科]
鄂伦春语称皮卡兰。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等地。[百科]
瑶语称嗯?凸,即五月伐竹制箫、吹箫之意,故此得名。历史久远,在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卷七乐器门)一书中,关于瑶族乐器的记载有:“笛,韵如常笛,……”此处之笛,概是今日之五月箫。流行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百科]
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百科]
麦西来甫,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按旧俗,麦西来甫一般都在农闲时举办。同村或同街的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在主持人的示意下,来宾首先享用丰盛的瓜果饭食,然后便开始歌舞与游戏活动。[百科]
京语称旦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我国南方盛产竹材古代就有了用粗大的竹子制作的管形乐器,挑起竹皮为弦(俗称篾弦),用以敲击或弹拨,并由此使弦鸣乐器得到不断发展。[百科]
其名来自波斯语,“赛依”是“三”,“吐尔”为“琴弦”,即三弦琴的意思。音色清亮、柔和,有浓郁的高原风味。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是深受塔吉克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百科]
朝尔为蒙古语共鸣之意。又称西那干朝尔,意为带共鸣的勺子。形制多样,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特色。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说唱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等地。[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