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这天前后,民间家家户户均张灯、送灯、玩灯,尤其十五日夜通宵灯火通明,故又称“灯节”。据史料记载,元宵节与道教有关,道教把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各称为“上元”、“中元”和“下元”。所以后世又把元宵节称为“上元节”。河南民间也有直称“过正月十五”、“...[百科]
五弦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属于古琴的一种。历史悠久比较稀有,七弦琴比较广泛,五弦琴具有民族特点,发音柔和,音色圆润,音量不大。可用于独奏或为民歌、民间舞蹈伴奏。[百科]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历法的四种称呼说起:公历、阴历、阳历、农历。从分类标准来说,阴历是和阳历对应的,再加上阴阳历,只有这三种历法。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也跳不出这三种历法的分类。世界上通...[百科]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百科]
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舞蹈动作与节奏,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更换舞姿。女子以原地旋转和两臂上下、前后的摆动为主要动作;男子在边吹奏芦笙,...[百科]
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百科]
远古时代,羌人居住在我国西北高原,以游牧为生,是许多民族的泛称。古代羌人中的冉陇部,秦汉以来逐渐定居在岷江上游,经过长期的发展才成为今日的羌族。勤劳智慧的羌族人民,聚居在四川北部海拔3000多米的九顶山下,在漫长的劳动和斗争历史中,创造了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创制出双管数...[百科]
“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遗事也”(宋高承《事物纪原》)。明清更风行,技艺更高,“手舞脚踏,不少停息,若首若面,团转相帮,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堕落”(潘荣陛《帝京岁时...[百科]
鄂伦春语称乌力安,又称呼鹿。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等地。[百科]
李景林自幼随父习武,1888年被父亲送入奉天的“育字军”陆军青年学校就读,期间被管带宋唯一收为弟子,秘授武当剑术。1907年毕业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保定军校前身)。后入黑龙江巡防队。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黑龙江第1师参谋长,奉天陆军第3、第7混成旅旅长等职。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李...[百科]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元人张可久在《折桂令·九日》中写道:“……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他们都借重阳抒发了自己重阳悲秋或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愤懑心情。还有一种...[百科]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但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寒食节是在哪一天吧!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百科]
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百科]
其历史悠久,外形与弹布尔相似,音色明亮,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演唱“十二木卡姆”伴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十四至十五世纪已流传在南疆喀什一带,后传至北疆和东疆,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称塞他尔。《律吕正义后编》:“司二弦一人,回名塞他尔”。[百科]
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