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改良刍议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百科]
贞元二十年,诗人元稹创作的传奇爱情小说《莺莺传》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莺莺传》,原题《传奇》,《太平广记》收录时改为《莺莺传》,沿用至今。其内容主要写张生与崔莺莺相恋并私订终身,后又将她遗弃的悲剧故事。元稹年轻时期亦曾有过类似张生...
7岁拜天桥艺人曹德奎为师,学唱数来宝,后又拜高德亮为师学说相声。10岁开始,先后与马三立、朱相臣、罗荣寿、孙宝才等在京、津、唐山撂地卖艺。1949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积极编演新曲目。其代表作有《同仁堂》、《数来宝》、《诸葛亮押宝》、《武松打店》等。曾任北京曲艺三团...[百科]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北半球的温度还会继续上升,而不会随日照时间的缩短而马上改变。由此可以推出,虽然从天文学上说,小暑时北半球的光照时间己经缩短,但是真正炎热的夏天还没有到,于是就被称为小暑,并且民谚也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百科]
“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另一说法的三人归于汉初三大名将)。刘邦能当上皇帝,以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功劳最大,这三个人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最终三个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明哲保身,直至病死,张良功成身退,...
江防督抚袁继咸、宁南伯左良玉、广昌伯刘良佐等大臣上疏抗争。左良玉甚至起兵东下,声称“清君侧”,但不久病逝。据《明史》、《罪惟录》所载,这位太子也是伪装的,乃状貌酷似太子的高阳人王之明,遂斩于市。这事一直闹到清军占领南京,弘光朝廷覆亡,方告平息。
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其中较著名的是温子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西方1725年最早出版完整英文版康熙遗诏,由康熙身边传教士马国贤于1721/22年带回,途经伦敦出版。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而且,于是现代简体字的写法,过去的繁体字写法是“於”。因此,没有矫饰的可能,十改于只是小说里的说法,真正让史学$...
梁中大通三年四月六日,梁东宫太子、著名文学家萧统卒,年仅30岁。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学总集,就是萧统编选的《文选》。《文选》一共30卷,收集作家130家,作品514题。于是,画像砖从汉代传统题材里解脱出来,在对旧题材适当保留的基...
永熙三年(534年),高欢在洛阳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改年号天平。次年正月,宇文泰等拥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改年号大统,史称西魏。
宣德十年正月三日明宣宗朱瞻基逝世,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拥朱祁镇为帝,即为英宗。宣宗卒时,祁镇才9岁,朝臣有人欲立哀王为帝,经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一番努力,排除异议,终使朱祁镇于正月十日即皇位,以次年为正统元年。二月,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这时,杨士奇、杨荣、杨...
1921年毕业于潮州金山中学。1925年师随“乐圣”何育斋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1954年被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任筝、三弦演奏员。1956年加入广东汉剧团,同年任首席古筝手并随广东省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中国音乐周演出,这是客家汉乐在全国音乐界第一次公开演出...[百科]
1952年参加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团,1954年选送入北京舞蹈学校学习芭蕾。在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形象。曾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等。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全国...[百科]
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解放后,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川剧、湘剧、秦...[百科]
汉武盛世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