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广西壮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诗剧)、云南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其多用当地壮族方言演出,唱腔曲调丰富。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百科]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百科]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汉语诗词,读音为duōxíngbúyìbìzìbì,释义为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一句成语。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诗人的合称。建安七子中,“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
苏门六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苏门六学士是在苏门四学士之外,再加陈师道与李廌。“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也有人称为苏门六君子。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宋哲宗元符二年,李清照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二人婚后生活十分美满。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病死,李清照身心受到重创,生活颠沛流离。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四杰是以诗文并称的。为了便于出入禁中,武则天令他剃度为僧,成为白马寺主。怀义恃宠骄横,聚众犯法。后来武则天宠幸御医,怀义嫉恨,于某夜烧毁明堂和天堂。
后人辑录这位民族英雄的诗文为《于忠肃集》。这样,明朝前期,火炮已成为军队攻城略地的主要重武器,开始大量装备军队。
宋元嘉十年,著名诗人谢灵运在广州被杀,终年49岁。所以在义真被杀,文帝义隆即位后,谢灵运自然得不到重用。其后担任临川内史时,因事得罪执政彭城王刘义康,以谋反罪发配广州,不久被杀。宋军全线溃退,军事重镇滑台告急,宋文帝急派征南将军檀道济前往援救。檀道济连败魏安平公乙旃眷、济州...
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据华轩居士考证,北宋中期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聚会时始有八仙之说。后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名言。
他们分别是(排名分先后):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唐代三俊,又被称为“翰林三俊”,因李绅、李德裕、元稹同为翰林学士,又因为他们生活在唐朝的长庆年间,所以又被称为唐代“长庆翰林三俊”。李绅、李德裕、元稹三人是中国文学史中无法忽视的三个名字,因为他们在唐代文坛书写了厚重辉煌的篇章。三人同为翰林学士,这...
在李自成的决策班子中,宋献策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被“奉为军师”。宋献策很善于利用谶语邀取恩宠、鼓动人心。据记载,他曾上谶记曰“十八子主神器”。事实上,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流传着所谓“李氏当王”的谶语,历代农民起义常利用这一谶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