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子》,旧列名家,今本仅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语录与故事混杂,各段自成起讫。上篇论述形名理论,下篇论述治国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论的实际运用。其思想特征承继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于道而为仁义礼乐的根据,变自然法则为与法相联系的社会...[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八大学中庸集説启防四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大学中庸集説启蒙二巻元景星撰星号讷庵余姚人据卷末宣徳九年钱时跋称得礼部侍郎蒋骥写本骥跋题庚辰嵗当为建文元年骥为景之门人则星元末人也前有星自序标题为学庸集説启防而序中实曰四书集説启防凡例中如孟#$...[书籍]
《弘明集》为南朝梁着名高僧僧祐所着。僧祐,俗姓俞,彭城下邳人。该地为今江苏邳县。从后汉以来,这一带便是华东佛教的重镇。据《梁高僧传》,僧祐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西元四四五年)生于建康(今南京)。幼时即有向佛之心,曾随父母参建初寺,不肯归家。十四岁时为逃婚走往钟山定林寺,依...[书籍]
(宋)唐庚强行父唐庚(1069-1120),字子西,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绍圣(1094-1097)中举进士,官宗学博士,擢京畿常平。后谪居惠州有年,赦归返蜀,道卒。著有《唐子西文录》。《宋史》有传。强行父(1091-1157),字幼安。余杭(今浙江杭州)人。曾官睦州、宣州通判。《唐子西文录》...[书籍]
周子全書序--------------------------------------------------------------------------------孔孟而後,千有餘年,聖人之道不傳。道非不傳也,以無傳道之人耳。漢四百年得一董子,唐三百年得一韓子,皆不足與傳斯道。至宋周子出,而始續其統,後世無異詞焉...[书籍]
元代奏议集录元代奏议集录(上)耶律阿海谏杀掠石抹也先议取东京及谏屠城王□请禁虏掠石抹明安议攻金兵贵神速谏屠城郭宝玉陈攻金策及颁新令粘合重山谏饮宴耶律楚材进征西庚午元历表请班师请早定宗社大计条便宜十八事奏定税法及立十路课税所谏屠城及杀逃俘议户籍与分封谏选室女及括马汉地...[书籍]
教童子法《礼记》,有“心丧三年”,是师与君父同也。乃世之教童子者,只可谓之猎食,而父兄为子弟延师,亦以其幼也,而延无知之师,曾不闻王介甫先入为主之说,是自误也:不敢望子弟为圣贤,亦当望子弟为鼎甲。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书籍]
《慎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慎到等人所著。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书籍]
《公孫龍子》三卷,周公孫龍撰。案《史記》,趙有公孫龍,為堅白異同之辨。《漢書·藝文志》,龍與毛公等並游平原君之門,亦作趙人。高誘注《呂氏春秋》,謂龍為魏人,不知何據。《列子》釋文,龍字子秉,莊子謂惠子曰,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為五...[书籍]
《公孙龙子注》(清)陈澧注《公孙龙子注》(一卷),据冼玉清《广东释道著述考》云:《番禺县志艺文志》有著录,为汪兆镛抄本。据汪云:当时『门人传抄,多有出入』(《公孙龙子注跋》)。则汪本只是其中之一。后来,汪兆镛(微尚斋)在陈澧先生孙子陈仲献处得见陈先...[书籍]
商子秦商鞅提要卷一更法第一垦令第二农战第三去强第四卷二说民第五算地第六开塞第七卷三壹言第八错法第九战法第十立本第十一兵守第十二靳令第十三修权第十四卷四徕民第十五刑约第十六亡佚赏刑第十七画策第十八卷五境内第十九弱民第二十御盗第二十一亡佚外内第二十二君臣第二十三禁使第二十四慎...[书籍]
回生集陈杰《回生集》原叙从来妙剂,多出仙传,如千金等方,其尤着者也。余素患痰疾,后又左膝寒痛,二十载以来,屡治不瘥。戊申岁恭设乩坛,求治于葛仙翁祖师,乩示云,此膝痛即系积痰所致。幸赐方药,宿疾顿除。嗣凡眷属有恙,即虔祷仙方,无不立效,但祖师因人治病,故所得乩方,未...[书籍]
《郭子》[晋]郭璞魏明帝世,使后弟毛曾与夏侯太初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御览四百四十七时目夏侯太初:朗如明月入怀。御览四百四十七许允妇是阮德如妹,奇丑,交礼竟,许永无复入理;桓范劝之曰:“阮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宜察之。”许便入见,妇即出提裙裾待之;许谓妇曰;“妇有四...[书籍]
《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以后此书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刊时改名《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内容上均同《智囊补》。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依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上智》、《明智》、《察智》所收历代政...[书籍]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