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一冊六二面三七、二○○字)凡三篇:一曰「滄溟紀險」、一曰「炎荒紀程」,又一曰「越南紀略」;蔡廷蘭撰。廷蘭字香祖,號秋園;澎湖人。年十三入泮,嗣食餼。清道光十二年,澎湖饑,興泉永道周凱勘賑,上「請急賑歌」以進。十五年秋,赴省試報罷,由廈渡澎,遭風飄至越南;次年初夏,由...[书籍]
本書(一冊一○二面六一、二○○字)分上下兩卷,洪棄生撰。棄生原名攀桂、學名一枝,字月樵;原籍福建南安,自曾祖流寓臺灣鹿港,遂家焉。清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淪日,改名繻,字棄生。所著有「寄鶴齋詩集」、「古文集」、「駢文集」、「詩話」、「八州遊記」、「八州詩草」、「中西戰紀」、「中...[书籍]
而不载此书,至《宋志》始著录。观此书载指甲花自大秦国移植南海,是晋时已有是花。而唐段公路《北户录》乃云指甲花本出外国,梁大同二年始来中国。知公路未见此书,盖唐时尚不甚显,故史志不载也。诸本但题谯国嵇含,惟宋麻沙旧版前题曰“永兴元年十一月丙子,振威将军、襄阳太守嵇含...[书籍]
(明)李東陽等纂《大明會典》簡介明代官修的記載典章制度的史書。又名《明會典》。始纂於弘治十年(1497)三月﹐經正德時參校後刊行。共一百八十卷。嘉靖時經兩次增補﹐萬曆時又加修訂﹐撰成重修本二百二十八卷。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仿《唐六典》敕修《諸司職掌》。孝宗嗣位後﹐因...[书籍]
本書(一冊一○三面六一、八○○字)正文一卷,六十七撰。作者字居魯,滿洲鑲紅旗人。清乾隆九年,以戶科給事中,奉命巡視臺灣。在任三年,曾與同官范咸纂輯「重修臺灣府志」。同時留心殊風絕俗,並珍視海東文獻,編著有「臺海采風圖考」、「番社采風圖考」及「海東選蒐圖」各一種並「使署閒情...[书籍]
本書(一冊一三一面七八、六○○字)凡四卷,前三卷為彭孫貽撰、後一卷由李延昰補編。孫貽字羿仁,又字仲謀,浙江海監人;明太常節愍公觀民仲子。生於明季,卒於清康熙間;著有「甲申忘臣表」、「流寇志」、「湖西紀事」、「虔臺逸史」、「彭氏舊聞錄」、「明朝紀事本末補編」及本書等...[书籍]
本書(一冊七二面四三、二○○字)包括「裨海紀遊」(上中下)三卷、「鄭氏逸事」一卷、「番境補遺」一卷、「海上紀略」一卷、「宇內形勢」一卷,郁永河著。此書版本甚多,方豪先生提供「屑玉叢譚」本,並參酌各本加以校勘;援「臺灣詩薈」本例改「偽鄭逸事」為「鄭氏逸事」,並據他本...[书籍]
本書(一冊九三面五五、八○○字)正文為「沈文肅公政書」卷五「福建臺灣奏摺」全卷,而以「政書」卷六、卷七「兩江總督任內奏摺」中有關臺灣摺片選作「附錄」。作者沈葆楨,字翰宇,一字幼丹;福建侯官人。初由進士,歷官至江西巡撫。清同治六年,奉旨充總理福建船政大臣。十...[书籍]
本書(一冊七二面四三、二○○字)包括「裨海紀遊」(上中下)三卷、「鄭氏逸事」一卷、「番境補遺」一卷、「海上紀略」一卷、「宇內形勢」一卷,郁永河著。此書版本甚多,方豪先生提供「屑玉叢譚」本,並參酌各本加以校勘;援「臺灣詩薈」本例改「偽鄭逸事」為「鄭氏逸事」,並據他本...[书籍]
本書(一冊九三面五五、八○○字)正文為「沈文肅公政書」卷五「福建臺灣奏摺」全卷,而以「政書」卷六、卷七「兩江總督任內奏摺」中有關臺灣摺片選作「附錄」。作者沈葆楨,字翰宇,一字幼丹;福建侯官人。初由進士,歷官至江西巡撫。清同治六年,奉旨充總理福建船政大臣。十...[书籍]
本書(三冊四四八面二六八、八○○字)分十卷,江日昇撰。日昇字東旭,福建同安人(一說惠安人)。父美鼇,生與鄭芝龍同時;嘗從永勝伯鄭彩翊弘光,督師江上。繼而與芝龍福州共事,署龍驤將軍印。後迄為鄭氏部將,至康熙十六年「改職投誠」,往粵東連平州。日昇幼從父遊宦嶺表,悉鄭氏事;二十...[书籍]
於經籍頗為有功,然皆不著所出之書,又次序先後間與經文不應,亦有遺漏未載者。棟因其舊本重為補正,凡應麟書所已載者,一一考求原本,註其出自某書。明其信而有徴,極為詳。核其次序先後,亦悉從經文,釐定復搜採羣籍。上經補二十八條,下經補十六條,繋辭傳補十四條,説卦傳...[书籍]
本書(一冊六四面三八、四○○字)不分卷,鄧傳安撰。傳安字鹿耕,號盱原,又號@);江西浮梁人。清嘉慶乙丑(十年),第進士。道光二年,由閩縣知縣遷臺灣北路理番同知;中經數度暫權府篆,至八年陞任,十年並署道篆。在臺近十年,因就見聞所及,並參志乘及其他文獻之異同得失,撰彙成編;#$...[书籍]
本書(一冊一二一面七二、六○○字)不分卷,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抄本「臺灣番事」(未題作者姓氏)一書編印。蓋書中所述並不止於「番事」,並論及臺灣各種物產與通商事務,因改稱今名。按諸此事內容,實為清同治間美國駐廈門領事官李讓禮(LeGendre,或譯李仙得或...[书籍]
即位以後,其事略,居尊任重,所責者大,故所書者簡,惟簡乃可立法。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姓朱氏,宋州碭山午溝里人也。其父誠,以五經教授郷里,生三子,曰全昱、存、溫。変諱某書名,義在称王註中。誠卒,三子貧,不能為生,與其母傭食蕭縣人劉崇家。全昱無他材能,然為人頗...[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