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新论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二禹贡论书类提要【臣】等谨案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着録宋史艺文志载大昌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又禹贡论图五卷陈振孙书録解题则谓论五十二篇后论八篇图三十一王应麟玉海则谓淳熙四年...[书籍]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钅开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书籍]
第一章概论“大六壬金口诀”,又称“孙膑预测学”,据《史记》记载,“膑生阿、鄄之间”。1991年山东省鄄城县孙老家村发现《孙氏族谱》、“孙氏庙碑”和“孙膑画像”,经史学家考证,孙膑系山东鄄城孙老家村人,是兵圣孙武的五代孙,战车时期齐国的军师,他曾指挥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书籍]
幼科概论总论光致所讲幼科,注重在实用二字,不尚虚文。以自己二十余年临证延医之经验,兼采各家学说医理,简易明通。于临证实用者,均采集不嫌其浅俗,以求对于病者实用,对症治疗。平日体察小儿所常得的各种病症,与成人的病症根本不同,临征延医方法自异。至于小儿又分乳婴...[书籍]
卷一为总论,分述阴阳水火气血、男女异同、脏腑病机、脉证生死、用药宜忌、本书补救论;卷二论述血上干证治,诸如吐、呕、咯、唾、咳血等血证14条;卷三为血外渗证治,有诸如汗血、血箭、血痣等7条;卷四为血下泄证治,有诸如便血、便脓、尿血等6条;卷五为血中瘀血论...[书籍]
《盐铁论》是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撰写的重要史书,作者是西汉的桓宽,桓宽字次公,在汉宣帝时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下诏将各郡国推举的贤良文学人士聚集京城,调查民间疾苦。这次聚会上,贤良文学们提出,盐铁官府垄断专营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是造...[书籍]
本书将中风病的病理、诊法及治疗等有关问题分为18论进行讨论,反映了上自《内》《难》,下迄清代的重要学术论点。并附医案数则。现有《三三医书》本。[书籍]
婴儿论清·周士祢公元1644-1911年儿科著作。1卷。清周士称撰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书中载述以下内容,即辨初生脉证并治以及寒热、发惊、疮疹、疳病、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脉证并治。卷末附护养等论述。作者论病仿仲景意旨,并以证治为主,结合预防、护理,具有一定的学术...[书籍]
此书专论时病(指四时感受六气为病),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疟疾、湿温、秋燥、咳嗽、伤寒、冬温等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书籍]
重订广温热论》初本为戴天章所撰的《广瘟疫论》,后经陆懋修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再经何廉臣参考前贤著作,进行综合印证、增删补充、悉心重订,最终订名为《重订广温热论》。该书力主伏火是伏气温病的共同病因,倡立温热四时皆有学说,阐明新感温病与...[书籍]
版本:明万历存仁堂陈怀轩刻本,有万历四十五(1617)年熊振骥之序,四卷八十三则。作者:明·张应俞(题“浙江蘷衷张应俞着”)内容:本书描述了晚明社会形形色色的骗局。[书籍]
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等。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类。其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书籍]
[书籍]
本紀,因舊以為名,本原其所始起而紀次其事以時也。即位以前,其事詳,原本其所自來,故曲而備之,見其起之有漸有暴也。即位以後,其事略,居尊任重,所責者大,故所書者簡,惟簡乃可立法。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姓朱氏,宋州碭山午溝里人也。其父誠,以五經教授郷里,生三子,曰全昱、存、溫。変諱某書...[书籍]
《瘟疫论》,又称《温疫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作者为明朝末期的医学家吴有性。[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