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重。----------------------------------------------------------...[书籍]
吴子战国吴起卷上图国第一料敌第二治兵第三卷下论将第四应变第五励士第六图国第一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为长戟二丈四尺...[书籍]
《唐才子传》是一部唐代诗人专传。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撰者元代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後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书籍]
《法言》是模仿《论语》而作的一部语录体哲学著作;是用正统的儒学观点驳难诸子之说及有悖于“圣人”之教的一切言行,来维护儒教之至尊,其目的是解时惑、答人疑,故多采用问答的形式。本书对《法言》进行了译注。[书籍]
吳子曰:「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不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必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謀,必告於祖廟,啟於元龜,參之天時,吉乃後舉。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书籍]
北宋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理论,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了各种的事物现象。张载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易说》、《春秋说》、《经学理窟》等等,《正蒙》是张载经长期思考而撰成的著作,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书籍]
杨元素《本事曲》,新会梁先生启超《记时贤本事曲子集》一文考之详矣。顾所辑佚文,仅欧阳《近体乐府》、《东坡词》中五事。余续于《苕溪渔隐丛话》、《敬斋古今黈》搜得四事,为梁氏所未见,合为一卷,以见此最古之词话。《渔隐丛话?后集》三十八载卢绛梦一白衣妇人歌《菩萨蛮》,《南唐近事...[书籍]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书籍]
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試之婦人,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後百餘歲有孫臏,是武之後也。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計篇〉〔曹操曰: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計...[书籍]
木代表木材、森林、树木、花草、木棍、木桌、木椅、木床、木手杖、竹子、竹木制品、果园、菜园、茶园、花园、棉花、布匹、衣物、纤维品、丝织品、香料、毛笔、书、纸、肝胆、神经、眼睛、筋肌、毛发、四肢,以及政治、文教、园艺、纺织业、丝织业、造纸业、出版业、中药材业、装潢业、衣物制作...[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一丙子学易编易类提要【臣】等谨案丙子学易编一卷宋李心傅撰心传字防之号秀岩隆州人寳庆二年以布衣召补从政郎差充秘阁校勘歴官至工部侍郎兼秘书监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心传邃于史学有建炎以来系年要録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二书为史家所重而经术亦颇究心髙斯得耻堂存稿有学易编...[书籍]
韩湘子全传(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韩湘子》)卷首有序,署“天启癸亥季夏朔日烟霞外史题于泰和堂”。第一回题“新镌批评出相韩湘子”,署“钱塘雉衡山人编次,雉衡山人,即杨尔曾。武林泰和仙客评阅”。每回之...[书籍]
《公孫龍子》三卷,周公孫龍撰。案《史記》,趙有公孫龍,為堅白異同之辨。《漢書·藝文志》,龍與毛公等並游平原君之門,亦作趙人。高誘注《呂氏春秋》,謂龍為魏人,不知何據。《列子》釋文,龍字子秉,莊子謂惠子曰,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為五...[书籍]
文中子中说(隋)王通撰(宋)阮逸注阮逸序周公,圣人之治者也,后王不能举,则仲尼述之,而周公之道明。仲尼,圣人之备者也,后儒不能达,则孟轲尊之,而仲尼之道明。文中子,圣人之修者也,孟轲之徒欤,非诸子流矣。盖万章、公孙丑不能极师之奥,尽录其言,故孟氏章句略而多阙。...[书籍]
《公孫龍子注》(一卷),據冼玉清《廣東釋道著述考》云:《番禺縣志藝文志》有著錄,爲汪兆鏞抄本。據汪云:當時『門人傳抄,多有出入』(《公孫龍子注跋》)。則汪本只是其中之一。後來,汪兆鏞(微尚齋)在陳澧先生孫子陳仲獻處得見陳先生手稿,於是按原稿迻錄,於乙丑年(...[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