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服饰穿比甲的仕女。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据说产生于元代,初为皇帝所服,后才普及于民间,转而成为一般妇女的服饰。从形象资料来看,元代妇女着比甲的确不太多。直到明代中叶,才形成一种风气,大多也是青年妇女所穿...
铠甲分甲衣和围裳。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本图为清代戴盔帽、穿铠甲武士复原图。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蛮酋惩交趾之败,望风而遁。”
昆剧《甲马河》剧情介绍:昆剧《甲马河》北方昆弋班传统剧目,出于民间艺人俗创,取材于《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张顺夜闹金
昆剧《丁甲山》剧情介绍:昆剧《丁甲山》北方昆弋班传统剧目,是艺人据元代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杂剧和《水浒传》改编而来。原本无存
米洛甲,壮族里的创世女神,一说为布洛陀之妻,另一说为布洛陀的母亲。广西六甲镇的姆洛甲女神峡便由此命名。由于自身的繁衍对原始人类的极端重要性,壮侗语民族先民就把姆洛甲奉为生育大神,拜她为圣母。随着社会的发展,姆洛甲又变成主管生育的花婆母神、花婆...
共言单于远逃遁,一夕荆棘生燕台。天威在上贼胆破,捧头鼠窜吁可哀。妄期旧穴得孳育,不知天网方恢恢。老上龙庭岂不远,汉兵一炬成飞灰。陛下中兴天所命,筑坛授钺皆雄才。煌煌九霄揭日月,浩浩万里行风雷。虢山多兽可游猎,汝不请命何归哉![诗词]
·甲苏彝族说唱艺术。流行于云南省南部彝族地区。甲苏即“唱书”的意思。在民间,逢年过节、婚丧祭祀、起房盖屋或男女社交都有甲苏的演唱活动。有一人或二人自弹自唱,或一人主唱、听众伴唱,或二人对唱、听众伴唱等多种形式。演唱者多为懂得彝文的“毕摩”,也有众多的民间歌...
上周末,人艺全新阵容打造的《甲子园》亮相首都剧场,濮存昕版的黄仿吾,人物的情感戏更加内敛优雅。《甲子园》去年演出曾创造了一票难求的火爆票房,在这之后,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却并没有止步于此。新《甲子园》于3月下旬建组,建组后,在首轮演出中的六位老艺术家蓝天野、朱...
《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
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甲鱼200克,香菇20克,火腿22克,冬笋20克,蒜20克,葱10克,姜6克,盐2克,料酒5毫升,酱油3毫升,味精1克,香油5克,油40克。香菇大的一破两开。
无疑是甲骨文字系统上下限时代的扩大和内涵的充实。是知章钰等人与罗氏“官喜同朝,游成莫逆,文洒燕乐”,为甲骨文书法乃受薰陶于罗氏,亦在1921年上半年,仅晚数月而已。王季烈所集,有四言6对,五言4对,六言4对,七言6对,八言4对,共24对。可见当时颇有一批文人学士,受启于甲...
龟甲占卜文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