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东巡各地,立石刻铭以歌功颂德,相传石刻均是李斯所书,为标准的小篆样板。可见,即使王朝最高层的统治者内部,也没有办法完全使用正规的小篆。秦代灭亡后,秦小篆更失去了统治阶级的强有力支持,很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使用规整严谨的小...
很奇怪,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
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不容忽视的。肯定是认识到...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真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
在此,有必要将欧阳询《楷书间架结构三十六法》作一番粗略的梳理,以便初学书法者,较快地掌握其精华部分,直接作用于学习书法之实践。侧重于基本笔画与结构之关系。同样强调了字中的偏旁部首所处的位置与整个字的结构关系。救与应,应当是与呼应相近...
我率先对混乱愚昧的观念进行梳理和更新,在众多的书家作品、书法诊断中解决“知好歹”的问题。澄清了鼎盛期、较为繁荣期及末流期的书法状况。对由此产生的书家和历史地位及影响,有了纵深的观照。这样也就自然把目光注视到极盛期的魏晋书...
要写好草书,必须有深厚的功底,主要是须过“五关”。这一描述说明动感是草书的重要特征,没有动感就不叫草书。因此,写草书除了掌握疾行,更要重视节奏,必须严格遵守章法规范书写,不可随意潦草。须知草书乃是意象结合的抒情艺术,只有先教...
小篆是专指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法定文字,流行于秦汉。钟鼎文又称“钟鼎款识”、“金文”或“铜器铭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钟、鼎、盘、簋等青铜器上的文字。但其形体却时有变化和美化。一般认为是书写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隶书简捷的书体。王的行书被称作“...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小篆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其他刻石都为后代摹刻,已失原貌。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相传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石均由李斯书写。其篆书...
赵孟俯,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原作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后此件遭火毁,但有烧残本传世,已流入日本。其《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确有唐晋...
以书比德的审美思想在盛唐大书论家张怀瓘和窦臮、窦蒙兄弟的书法理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赵孟、蔡京等即以人品之故颇遭后人非议,书法也被认为多媚而少骨。当然这种系统性是有赖于严密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而获得的。书法...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小学书法教育与专业书法学习的区别。中小学书法注重基础技能培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而专业书法则更侧重于深入钻研书法艺术、追求高水平创作和个性化表达。两者在技法、人文精神、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相互补充、促进,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丰富多彩。文章提出思考,如何将两者结合,以推动书法教育的全面发展。...
姜长胜书法简评山东青年书家姜长胜性情豪爽,乐于交友,为人诚朴豁达,尤其严于治学求艺,在事业上颇有一股山东汉子执著追求的坚韧劲儿。作为早期的硬笔书法家和硬笔书法教育的推动者,姜长胜曾以功深劲雅的欧体硬笔楷书鸣于硬笔...
书法作品形式主要有7种,分别为斗方、三开、对幅、中堂、条幅、对联、扇面。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款的...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些已显露行书、正楷的端倪。各种印章出现并发展。秦刻石与小篆所谓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今所存者仅《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两种。以上石刻仅仅是作为坟坛、宫殿的计时标志,属于“小品”性质。汉简书写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