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在我国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它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书籍]
本書「奏議」凡四十一件,均為赴援臺灣前後之摺片。按「楊勇愨公奏議」全帙不止此數,此祇取其中十五、十六兩卷,並錄原書卷首「國史本傳」及「楊勇愨公神道碑銘」兩文列於正文之前。[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八四书劄记四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四书劄记四卷国朝杨名时撰名时有周易劄记已着録是编乃其读四书所记也大学不标古本之名亦不显言古本改本之是非而皆用李光地古本之説故其首条曰文贞公以知止属志学以静安属主敬能虑能得属致知力行知所先后为知本知至此...[书籍]
本書(一冊六三面三七、八○○字)凡四卷,朱景英撰。景英字幼芝,一字梅冶,號研北;湖南武陵人。清乾隆庚午(十五年),舉解元。三十四年,由寧德知縣,擢臺灣海防同知;三十九年,遷北路理番。公餘流覽圖籍,博雅自喜。「海東札記」,係在三十七年海防同知任內所作。目次下綴有「識語」云:『余貳守...[书籍]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专收野史传记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引书大约四百多种,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来源,但偶尔有些错误,造成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因而不能根据它作...[书籍]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东魏阳(或作杨、羊)(音眩)之,北平郡(今中国中部河北卢龙)人。东魏迁都邺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阳,看见当地遭受东、西魏战争...[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一读史记十表正史类提要【臣】等谨案读史记十表十卷国朝汪越撰徐克范补越字师退康熙乙酉举人克范字尧民皆南阳人是书有后记一篇记越初作此书成以书抵克范曰有读史记十表一帙徧求友人商防殊无一人按定子长原表通首讫尾印证鄙説之是非者不解何故...[书籍]
《老残游记》是刘鹗(1857—1909)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时署名“洪都百炼生”,后来改署“鸿都百炼生”。[1]他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清江苏丹徒人。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曾师事太谷学派周星垣的传人李光炘,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的父亲刘成忠,咸丰二年玉...[书籍]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专收野史传记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引书大约四百多种,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来源,但偶尔有些错误,造成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因而不能根据它作...[书籍]
今春访予吴门,复出近刻《廿二史箚记》三十有六卷见示。读之窃叹其记诵之博,义例之精,论议之和平,识见之宏远,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乃读其自序,有质钝不能研经,唯诸史事显而义浅,爰取为日课之语,其谦自下如此。虽然经与史,岂有二学哉。昔宣尼赞修六...[书籍]
雍正元年,貢太學;嗣校書內廷,條奏「經理臺灣」等六事。所著「鹿洲初集」、「東征集」、「平臺紀略」、「鹿洲奏疏」及其他諸書,俱梓行於世。本書初輯於藍廷珍,存文百篇,有廷珍「舊序」;重選於天長王者輔,得六十篇,並加評語,冠以「王序」。[书籍]
但我中国数千万里疆域,好几百兆人民,自从轩辕黄帝以后,传至汉、晋,都由汉族主治,凡四裔民族,僻居遐方,向为中国所不齿,不说他犬羊贱种,就说他虎狼遗性,最普通的赠他四个雅号,南为蛮,东为夷,西为戎,北为狄。这蛮夷戎狄四种,只准在外国居住,不许他闯入中原,古人称为华夏大防,便...[书籍]
《六十种曲红梨记》(明)徐复祚红梨记(明)徐复祚着绣刻演剧十本第四套绣襦(亚仙)靑衫(兴奴)红梨(素秋)焚香(桂英)霞笺(丽容)西楼(素徽)投梭(缥风)玉环(玉箫)金雀(彩凤)赠书(轻烟)绣刻红梨记定本●红梨记目录第一出荟指第二出诗要第三出豪燕第四...[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一史记集解正史类提要【臣】等谨案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宋裴骃撰骃字龙驹河东闻喜人官至中郎外兵曹参军事迹附见宋书裴松之传骃以徐广音义麤有发明殊恨省畧乃采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别撰此书其所引证多先儒旧説张守节正义尝备述所引书目次然如国语多引虞...[书籍]
六十种曲西厢记明崔时佩、李景云西厢记(明)崔时佩、李景云着绣刻演剧十本第二套南西厢幽闺明珠玉簪红拂还魂紫钗邯郸南柯北西厢实获斋藏板绣刻南西厢记定本西厢记目录第一出家门正传第二出金兰判袂第三出萧寺停丧第四出上国发轫第五出佛殿奇逢第六出禅关假馆第七出对...[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