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忠告(元)张养浩着●目录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牧民忠告◇序卷上卷下●牧民忠告序牧民忠告者滨国张文忠所著书也公以道德政事名于天下其为学则卓乎有所见而不杂于权术其操行则确乎有所守而不夺于势利凡见诸论议文字之闲施诸动静云为之际盖无一不本于仁义孝弟之心也故自为县令为御史为参议中书...[书籍]
恩沾椿树。羡连枝翰苑同游。奈奸惇计倾外调。朝云契合鸾俦。蓦地狱成诗案。幸子由申救。远谪黄州。不久量移儋耳。重拜宸旒。怨将德报。喜双儿克绍箕裘。戒和尙一朝提醒。合门共证前修。苏学士金莲宠渥。王美人玉管姻联。章丞相雠挤南海。印禅师果证西天。[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五唐鉴史评类提要【臣】等谨案唐鉴二十四卷宋范祖禹撰祖禹字纯甫华阳人嘉祐八年进士厯官龙图阁学士出知陜州治平中司马光奉诏编辑通鉴祖禹为编修官分掌唐史以其所自得者着成此书上自髙祖下迄昭宣撮取大纲系以论断为卷十二元祐初为著作佐郎表上之后吕祖谦注之分为二十四卷是书极为伊川...[书籍]
是所以答君亲之恩,明臣子之行,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孝既有经,忠则犹阙,故述仲尼之意,撰《忠经》焉。今皇上含庖轩之道,茂勋华之德,弼贤俾能,无远不奉。忠之与孝,天下攸同。臣融岩野之臣,性则愚朴,沐浴德泽,其可默乎?作为此经,庶少裨补,诚则辞理薄陋,不足以称。...[书籍]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译文】人们的情感许多是做出来的,世间的习俗许多是虚假的怎么可以相信呢?孔子说:『甜言蜜语、和颜悦色、毕恭毕敬,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可耻的是他们心中藏着怨恨,表面却与人要好的虚伪行径。...[书籍]
颁行伏考三代以上兵与民同体文与武亦不分途故凡其著名版籍者十六以下上所长六十以上上所养无事皆可合以训练有事即人人可以荷戈而当时之将帅亦即以卿大夫为之未甞治民事不治兵治兵事不治民也三代以下时异势殊虽尧舜禹汤亦不能复行古法惟我国家八旗之制则古法犹存虽臂指相维统以军律而其人如比闾族党之相...[书籍]
相魯第一孔子初仕為中都宰,中都魯邑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如禮年五十異食也強弱異任、任謂力作之事各從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無文飾雕畫不詐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木為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聚土以起墳者也不樹,不樹松柏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魯國...[书籍]
韩湘子全传(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韩湘子》)卷首有序,署“天启癸亥季夏朔日烟霞外史题于泰和堂”。第一回题“新镌批评出相韩湘子”,署“钱塘雉衡山人编次,雉衡山人,即杨尔曾。武林泰和仙客评阅”。每回之...[书籍]
《公孫龍子》三卷,周公孫龍撰。案《史記》,趙有公孫龍,為堅白異同之辨。《漢書·藝文志》,龍與毛公等並游平原君之門,亦作趙人。高誘注《呂氏春秋》,謂龍為魏人,不知何據。《列子》釋文,龍字子秉,莊子謂惠子曰,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為五...[书籍]
文中子中说(隋)王通撰(宋)阮逸注阮逸序周公,圣人之治者也,后王不能举,则仲尼述之,而周公之道明。仲尼,圣人之备者也,后儒不能达,则孟轲尊之,而仲尼之道明。文中子,圣人之修者也,孟轲之徒欤,非诸子流矣。盖万章、公孙丑不能极师之奥,尽录其言,故孟氏章句略而多阙。...[书籍]
《养生三要》袁开昌(清)目录吴序杨序读《养生三要》敬题卫生精义善养延年古今异寿之理“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陆清献公不药之益寿丸衰老病死妻子不能代治身养性务谨其细养生以不伤为本风寒暑湿及酒食生冷均能致疾殉利殉名勿以有涯随无涯三毋三寡无价之药...[书籍]
《公孫龍子注》(一卷),據冼玉清《廣東釋道著述考》云:《番禺縣志藝文志》有著錄,爲汪兆鏞抄本。據汪云:當時『門人傳抄,多有出入』(《公孫龍子注跋》)。則汪本只是其中之一。後來,汪兆鏞(微尚齋)在陳澧先生孫子陳仲獻處得見陳先生手稿,於是按原稿迻錄,於乙丑年(...[书籍]
少以富家子,尚气决,好弋博。后游乡校,乃感悔修饬。初举进士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子昂顾左右,辇千缗市之。众惊问。子昂曰:余善此。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入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奉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贱工之...[书籍]
《孟子私淑錄》是錢穆先生在抗戰時得到的,原為照曠閣鈔本,未刊行,大家都不知道戴東原有這一本著作。故都失陷,錢先生以原書"估索價昂,遂錄副藏行篋中"入湘、轉滇而後入蜀,最後是在1942年三月交由四川省立圖書館編輯《圖書集刊》的創刊號印出。錢先生的弟子余英時教授把戴東原這部...[书籍]
《公孙龙子注》(清)陈澧注《公孙龙子注》(一卷),据冼玉清《广东释道著述考》云:《番禺县志艺文志》有著录,为汪兆镛抄本。据汪云:当时『门人传抄,多有出入』(《公孙龙子注跋》)。则汪本只是其中之一。后来,汪兆镛(微尚斋)在陈澧先生孙子陈仲献处得见陈先...[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