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二冊三一一面一八六、六○○字)凡二十二卷,又卷首、卷末各一卷;屠繼善纂輯。恆春設縣;始於清光緒元年。縣境東、南、西三面環海,北以加爾崙溪與臺東埤南交界,西北以率芒溪與鳳山枋寮交界。十八年,臺灣設局倡修「通志」,令各屬蒐輯采訪冊以報;時繼善司鳩來恆,知縣陳文緯謀以改冊...[书籍]
渤海位青營二州間漢于其西南陸置渤海郡唐于其北陸建渤海國海旁出為勃作渤非正文然後世沿用之渤海唐東荒大國也地方五千里置五京為府十五為州六十又二州各領縣數當倍蓰于州始唐武后聖曆二年己亥訖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傳世十五六閱年二百二十有九典章制度規橅諸夏何其蔚然文也東荒諸國魋結蠻夷服土苴政教...[书籍]
本書(三冊四百二六面二五五、○○○字)凡十六卷,林焜熿纂輯、子豪續修。焜熿字巽甫,金門人;同安歲貢生。豪閱歷分見第八種「東瀛紀事」篇並第一六四種「澎湖廳志」篇。焜熿嘗從福建興泉永道周凱於清道光十年至十二年分纂「廈門志」,遂自任采訪並搜討志籍,撰「金門志」若干卷,體例一如「...[书籍]
第七種「東槎紀略」本書(一冊一二六面七五、六○○字)凡五卷,姚瑩撰。瑩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安徽桐城人,進士。清嘉慶二十四年,任臺灣海防同知。道光元年,攝噶瑪蘭通判事。二年,丁父艱,扶櫬內渡。三年春,適同里方傳燧(穎齋)任臺灣府,復應邀渡臺襄助;至五年,始回內地。十八...[书籍]
第七種「東槎紀略」本書(一冊一二六面七五、六○○字)凡五卷,姚瑩撰。瑩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安徽桐城人,進士。清嘉慶二十四年,任臺灣海防同知。道光元年,攝噶瑪蘭通判事。二年,丁父艱,扶櫬內渡。三年春,適同里方傳燧(穎齋)任臺灣府,復應邀渡臺襄助;至五年,始回內地。十八...[书籍]
本書(三冊四一二面二四七、二○○字)凡十三卷、又「選外集」一卷,丘逢甲撰。逢甲字仙根,號蟄仙,又號仲閼;以詩文常署倉海君,故人稱「倉海先生」。祖籍廣東鎮平,至曾祖始遷臺灣,定居彰化。清光緒己丑(十五年)成進士,點工部主事,告假回里。甲午(二十年)中日戰起,在籍督辦團練,稱...[书籍]
本書(二冊二○二面一二一、二○○字)不分卷,清道光九年至十年間陳國瑛等十七人采集。采訪者十七人中,內有黃本淵,臺灣人,嘉慶癸酉(十八年)優貢,後舉孝廉方正,欽點教職;曾敦仁,亦臺籍,道光九年歲貢;餘不詳。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藏有此冊傳抄本,今據以略加整理、重編目錄印...[书籍]
本書(三冊四一二面二四七、二○○字)凡十三卷、又「選外集」一卷,丘逢甲撰。逢甲字仙根,號蟄仙,又號仲閼;以詩文常署倉海君,故人稱「倉海先生」。祖籍廣東鎮平,至曾祖始遷臺灣,定居彰化。清光緒己丑(十五年)成進士,點工部主事,告假回里。甲午(二十年)中日戰起,在籍督辦團練,稱...[书籍]
臣等謹案閩中理學淵源考九十二卷國朝李清馥撰清馥字根侯安溪人大學士光地之孫以光地廢授兵部員外郎官至廣平府知府是編本曰閩中師友淵源考故序文凡例尚稱舊名此本題理學淵源考盖後來所改序稱乾隆己巳而每篇小序所題年月多在己巳之後盖序作於草創之時成編以後復有所増入也宋儒講學盛于二程其門人游楊吕謝...[书籍]
本書(三冊四四九面二六九、四○○字)分十卷,劉銘傳撰。銘傳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少任俠;清咸豐間太平軍之役,隨李鴻章以「銘軍」所向克捷,授直隸提督。又以平捻功,封一等男。清光緒十年中法戰起,詔任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屢拒法兵;尋授福建巡撫,仍駐臺督辦防務。明年,和約成,專籌善後...[书籍]
影印明經世文編序影印附記序方岳貢序張國維序任濬序黃澍序張溥序許譽卿序馮明玠序徐孚遠序陳子龍序鑒定名公姓氏凡例皇明經世文編姓氏爵里總目姓氏補遺卷一宋學士文集一頌平江漢頌鳳陽府新鑄大鍾頌表進大明律表進元史表敘大明日曆敘洪武正韻序郊禋慶成詩序應制冬日詩序庚戍京畿鄉闈紀錄序卷二宋學士文集...[书籍]
本書(三冊四四九面二六九、四○○字))分十卷,劉銘傳撰。銘傳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少任俠;清咸豐間太平軍之役,隨李鴻章以「銘軍」所向克捷,授直隸提督。又以平捻功,封一等男。清光緒十年中法戰起,詔任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屢拒法兵;尋授福建巡撫,仍駐臺督辦防務。明年,和約成,專籌善...[书籍]
本書(二冊二八一面一六八、六○○字)分三卷,胡傳撰。作者字鐵花,號鈍夫;安徽績溪人。清同治九年,以歲貢就職訓導。後由保奏,以直隸州知州補用,分發江蘇。光緒十七年,臺撫邵友濂奏調,旨發臺灣差委。次年二月抵臺,歷充全臺營務處總巡、臺南鹽務總局提調;十九年五月,委代臺東直隸州知...[书籍]
〔〈後漢書.孫穆傳〉:「銘書成敗,以防遺失。」注引〕《太公陰謀》:「机之書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文選.卷四十八.司馬相如封禪文〉:「故曰於興必慮衰,安必思危。」注引。〕[书籍]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