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之后巫师用茅草沾河...
苗族人为祈求寨子里不发生火灾,每年农历正月或二、三月举行“祭火星节”。仪式由魔公主持,由他牵一只羊或一条狗念咒,念完之后,众人用石头把羊或狗砸死,然后煮而食之。
作为2006年首批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昌宁苗族服饰,不仅标族别异,且内蕴着族群记忆及其文化认同,苗族民间口述文学中的服饰记忆亦属于一种族群记忆。这些文字中,不乏关于苗族服饰的相关表述,这些表述不仅类型丰富,而且特点鲜明,尤以民歌为最。
二、苗族服饰的款式结构特征金平县红河地区苗族服饰主要有上装与下裙两个部分,上装由窄袖对襟开衫与包头组成,下装由百褶裙以及绑腿组成。金平县苗族女子头部装饰一般采用包头,即由包头带与包头巾组成将头部包裹成型。金平县女子下装皆为百褶裙与绑腿,其中百褶裙是苗$#...
苗族婚姻一般经过游方、定情、婚礼、住家四个阶段。流行在西江一带的苗族婚礼,结婚的当天夜晚,新郎带看伴友来接新娘。新郎家请好末婚少女作伴娘,伴送新娘进门。从此至婚礼结束,伴娘一直陪伴新娘,同吃同住。挑水只是象征性的,表示不忘勤劳。新娘第二件事是串赛。伴娘等向新娘介绍...
苗族“鼓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如今在部分苗族山区已成为文化娱乐形式之一。苗族铜鼓舞的活动形式,常见的是将铜鼓悬于庭前或场坝之中,由击鼓者一手执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头槌击鼓面伴奏。
贵州丹寨有些苗族寨子的群众过“忌雷节”。每年从第一声春雷响起,以后每隔十二天便忌雷一次,直到秋天。在高高的龙泉山下,有一道小山游龙般沉浮着向南伸去。住在山下的丹寨合心公社塘中、杉木等寨的苗族群众,过着一个独特的节日——忌雷节。
苗族姑娘的节日。流行于贵州黔东南一带。每年农历七月举行。节日期间,姑娘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集中到到邻近村寨的山坡上玩乐,相互交谈自己意中人的情况,唱歌、说笑等。有的还邀请男友一起打皂角,熬水浆布,为冬天绣花做准备。
而在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素有“歌舞海洋”之美誉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摄像机镜头前,更焕发出浓郁迷人的民族风情。其实小黄是一个村寨的名字,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有趣的是,西江苗寨朝霞少儿艺术团的成员由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女学生...
·笙苗乐器部件名称。芦的组成部分,用细竹管制作,有十七支、二十一支、三十二支和三十六支不等。笙苗上除开有按音孔外,在上部或中部还开有出音孔,又称响眼。有长、中、短之分。装于笙斗中,呈并列的凤尾状,上端略向里弯曲,中、下部平直,形似两手捧在一起。系采用紫竹、凤眼竹或...
拉鼓节,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今广西融水县苗族自治区和三江侗族自治县,在苗语里叫“希牛”。某村寨东道主办拉鼓节时,附近村的各族人民及亲友都去赶节“吃鼓”,这在苗语中叫“努牛”。农历十月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节日活动以祭祖为...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苗族经过5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他们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等地。云南苗族人口仅次于贵州和湖南,文山州苗族占云南省苗族的80%,作为苗族一大聚居区域,这里的#$$...
由中央民族乐团、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贵州仰欧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8月1日将登陆国家大剧院,并拉开全球巡演序幕。“仰欧桑”是苗语译音,意为清水姑娘,是苗族人心中的美神。据介绍,贵州仰欧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投入2.5亿元...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斗牛、射箭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几万人。云南永善县的马楠山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
这里的苗族自称“mēng”,他称“青苗”。“青山式”贯首衣形制宽大,前短后长,裁片全部是矩形,前后连肩,侧端无缝合,制作方式为纯手工缝制,领缘处以直条白布包边,衣后片饰挑花图案。首先应将注意力放在那些由于面料匮乏等原因形成的接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