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全国各地,专用于中国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百科]
寒衣节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俗信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日,每至此日天气渐凉,妇女们便将亲手缝制的新寒衣寄送给在外地的丈夫、子女等亲人。如果亲人已经亡故,便用纸剪成“寒衣”,到坟前焚烧,以示送给冥间的亡灵。此俗源起于中国古代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传说,秦始皇时...[百科]
柔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隋代,唐代进入宫廷,汉代百戏曾经一度鼎盛。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正式命名为杂技柔术,她与中国的戏剧艺术一样,门派、品种繁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百科]
正是任同祥,率先使我国的民族乐器在国际音乐比赛中夺魁,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民族器乐增添了光彩。[百科]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百科]
凤首箜篌,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以琴头饰有凤首而得名。清朝称之为“总稿机”。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装饰华丽,音色柔润。隋唐两代曾用于天竺乐和骠国乐中,民间较少流传使用。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制作凤首箜篌,并将其用于民族乐队中。[百科]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师承叶问,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百科]
我国民间认为“三月初三正清明”,从历法上看这种说法是不妥的。我们也以20世纪为例,在这100年中清明分别从(闰)二月十四到三月十五,横跨32天,只有3年的清明在三月初三。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并由此产生出许多习俗。诚如《岁时百问》所言...[百科]
张均,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舞蹈家,专门从事亚洲各国舞蹈的表演、研究和教学。张均,女,1935年2月生,湖北省蕲春县人。[百科]
昆曲(Kun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百科]
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历法的四种称呼说起:公历、阴历、阳历、农历。从分类标准来说,阴历是和阳历对应的,再加上阴阳历,只有这三种历法。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也跳不出这三种历法的分类。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的“农历”属于阴阳历。中国...[百科]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百科]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百科]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百科]
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南北朝时(386年—589年)已在我国流传。在敦煌千佛洞的北魏(386年—556年)壁画中绘有击星俑,在北魏云岗石窟和司马金龙墓门石雕中也有演奏碰铃的伎乐人形象。唐代贞元年间(785年—804年)骠国(今缅甸)来我国献乐,称其为铃钹。[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