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效秘传清叶桂述卷之一要书说古吴叶桂天士述后学吴金寿子音校伤寒之病,不外六经,欲明六经,当知其要。要者何。定其名,分其经,审其症,察其脉,识阴阳,明表里,度虚实,之标本者,是也。定其名者,是定其正伤寒、或感冒、与风温、温毒之类也。分其经者,是分其阳经、阴经、直...[书籍]
巡抚都御史潘仿知人心之将变,不能弭消,致祸胎之既成,转乞赦宥,事不得已,罪亦难辞。伏念皇上轸念大同一镇祸变再生,安危所关,纪纲所系,乞集廷议,以正国典,斯宗社无疆之福。若夫持守故常,非臣所知也。”总督刘公源清亦具奏。未上而代王奏已先至。朝议汹汹,莫定。及见余疏,众...[书籍]
景佑中,宋宜献上《杨太妃挽诗》云:“神归梁小庙,礼祔汉余陵。”文士称其用事精当。梅昌言诗曰:“先帝遗弓剑,排云上紫清。同时受顾托,今日见升平。”虽不用事,意思宏深,足为警语。景佑末,元昊叛,夏郑公出镇长安,梅送诗曰:“亚夫金鼓从天落,韩信旌旗背水陈。”时独刻公诗于石。僧惠...[书籍]
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条。柳氏按病类拟定总目,下据不同的病证又分若干子目,便于读者查阅。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理、法、方、药较为完备。[书籍]
这是受时代的限制,是封建时代任何一部官修地理总志所不能避免的。[书籍]
古今名医方论清·罗美。公元1644-1911年《古今名医方论》为清代名医罗美编撰。罗美字澹生,号东逸。新安(今安徽徽州)人。曾侨居虞山(今江苏常熟),为康熙年间名儒,兼习医学,穷研《内》、《难》、《伤寒》《金匮等典籍,帝涉宋、金、元、明诸家之论著,撰有《古今...[书籍]
本书集王氏医案详加注释。分析病情,辨明病机,确定病位。对学习王氏医案确有补益。原案中有漏叙脉象、病情、方药分量等情况,石氏绎注时,凭个人分析予以酌情补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领会王氏原案精神,但究属推论或主观识见,故有其片面性。[书籍]
《医闾先生集》共九卷,一至三卷为《言行录》,记叙贺钦言行,四至七卷为《存稿》,收录了贺钦所撰墓志铭、书信和一些记事性文章;第八卷为《奏稿》,是贺钦的奏疏;第九卷为《诗稿》,收录了贺钦创作的各体诗。[书籍]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清王泰林通治方(虽云通治,亦当细切病情,不得笼统施用也。)六味地黄(丸钱仲阳因仲景肾气丸,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今通治大小证。)平补剂,(六味不寒不热,为平补足三阴之剂。)酸苦甘辛咸淡比,(六味之名以此。曰“地黄”者,重补肾也。)地黄(八两味苦)萸...[书籍]
名医别录魏晋陶弘景上品·卷第一玉屑味甘,平,无毒。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生蓝田,采无时。(恶鹿角。)上品·卷第一玉泉无毒。主利血脉,治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轻身长年。生蓝田,采时。(畏款冬花。)《本...[书籍]
[书籍]
《丹医秘授古脉法》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书籍]
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着。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但不论专着也好,散载也好。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书籍]
版本:清代小说,七回。作者:不题撰人。内容:本书为《比目鱼》的上部,叙述谭楚玉和刘藐姑夫妻偕亡守节的故事。[书籍]
《杏轩医案》分初集、续集、辑录等三集。合刊于1829年。全书不分门类辑录作者历年所治疑难病证验案,于病证、病理记述颇详,审症亦较细致。对于真假寒热、实证类虚、阴极似阳等复杂病证的辨析,颇能掌握要领。在治法上亦能汲取诸家之长而有所发挥,立方遣药能随证灵活化裁。[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