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初輯於藍廷珍,存文百篇,有廷珍「舊序」;重選於天長王者輔,得六十篇,並加評語,冠以「王序」。卷一有「上滿制府論臺灣寇變書」等九篇、卷二有「檄查壆甲流民」等十篇、卷三有「復制軍論築城書」等八篇、卷四有「論臺鎮不可移澎書」等十一篇、卷五有「料三林逸賊逃歸內地請移廣省擒捕書...[书籍]
本書有紀略二卷,分子目四:曰聖安帝、思文帝、永曆帝、魯監國。列傳二十四卷,分子目四十一;除宗藩傳另立一卷(一目)外,餘二十三卷(四十目)中類傳有十六卷,分守土諸臣、死事諸臣、逸士、義士、武臣、鎮巨、雜臣諸目。鎮臣列傳專載臺灣鄭氏一門人物,有鄭芝龍、鄭芝彪、鄭鴻逵、鄭成功四...[书籍]
其自天啟七年六月迄崇禎十七年正月之文,多與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六「鄭芝龍受撫」相同而較詳;自祟禎十七年三月迄康熙二十二年之文,又多與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已刊列於第二四種)相同而益詳。要言之,當以「明史紀事本末」及「海上見聞錄」為藍本增訂而成。[书籍]
全书共九卷,载试题89道,分为6类:一是《墨义》9题,内容为基础医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二是“脉义”8题,内容为脉学知识;三是“大义”37题,内容为病因病机与藏象学知识;四是“论方”8题,内容为方剂学知识,涉及方剂40首:五是“假令”18题,以测试考生对假设临床病案及其变证的分析及应用理法方...[书籍]
「選舉表」、「列傳」、「風俗考」、「物產考」、「古蹟考」、「祥異考」、「文徵」、「志餘」十一門:略如「淡水廳志」之例。今本據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所藏「稿本」整理編印。[书籍]
由於一生遭際困阨,所著文集曰「一肚皮集」,以束坡自況。本書即選其中記臺事之文,題曰「臺灣紀事」。卷一有「紀諸山形勝」、「紀臺中物產」、「臺事紀略」、「紀臺地怪異」、「記臺地盂蘭會」、「紀番社風俗」及一鄭事紀略」等七篇,卷二有「淡水義渡記」、「岸社文祠學舍記...[书籍]
在臺近十年,因就見聞所及,並參志乘及其他文獻之異同得失,撰彙成編;書名冠以「蠡測」者,自云「非敢謂蠡測可以知海,亦欲來者知區區濫觴,尚非無本之學云爾』。文計十八篇,記「番事」者,有「臺灣番社紀略」、「水沙連紀程」、「番社近古說」等篇;考史事者,有「海外寓賢考」、「...[书籍]
十八年,臺灣設局倡修「通志」,令各屬蒐輯采訪冊以報;時繼善司鳩來恆,知縣陳文緯謀以改冊為志,委任總纂。繼善,自號嘯雲居士,浙江會稽人。受事日始,再閱寒暑,全書脫稿。卷首,載城署圖;正文依次為疆域、建置、職官、營汛、招撫、田賦、戶口、風俗、產物、義塾、祠廟、學校、碑...[书籍]
在同安任五年,取其與大府論海寇及曉諭約束之文,編為「靖海紀略」一書。其前三卷大都為書札,止於祟禎三年九月;後一卷專屬文移--包括申詳示諭等件,另為起訖。書末,今另就「明清史料」戊編抄出有關鄭芝龍文獻四篇,作為「附錄」。[书籍]
並以時蒐集臺灣民主國文告,預儲撰史材料。日俄戰後,憤清政不修,至廈門創「福建日日新報」,鼓吹排滿。嗣報館被封,回臺主「臺南新報」漢文部。越三年,移居臺中,入「臺灣新聞」,開始撰作「臺灣通史」;因與林朝崧、賴紹堯輩創櫟社,以道德文章相切劘。民國初建,有遠遊大...[书籍]
「割臺記」綜述清光緒二十一年臺、澎割讓及臺民抗日之經過,文極簡略。作者羅惇曧另著「中日兵事本末」已刊於第四○種「臺海思慟錄」附錄中,請參閱「思慟錄」篇。「臺灣八日記」記同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陸後數日間中日兩軍之戰況及十二日臺北兵變之情形。作者俞明震,字恪士,浙江山陰人...[书籍]
全書分封域、規制、秩官、武備、賦役、典秩、風土、人物、外志、藝文十志,志各一卷。本書原刻,在臺灣已無全本存在。今本依「民國四十五年三月杭縣方氏慎思堂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景印」本排印。但此非原刻本,如「秩官」、「武備」兩志中頗多康熙三十五年後以至四十年就任者,且補刻痕...[书籍]
卷一首述地志,次風俗,又次物產,又次勝蹟,末原事(雜記林道乾、顏思齊、紅毛番暨鄭氏先後據臺之事);卷二首述軍政,次兵燹(列舉康熙三十五年吳球事變、六十年朱一貴事變、乾隆三十五年黃教事變、五十一年林爽文事變及嘉慶十年至十一年海上蔡牽兩次之侵臺),又次戎略(凡記姚啟聖、施琅、...[书籍]
所著詩文,各以其晚年所築北郭園名之;其子如梁合校刊行,題曰「北郭園全集」。「全集」凡十卷,有「文鈔」一卷、「詩鈔」五卷、「制藝」及「試帖」各二卷。本書取其「詩鈔」五卷,共得各體詩三百五十五首。至其「文鈔」一卷原有文五篇,選其「勸和論」、「北郭園記」...[书籍]
書末,今另據「澎湖廳志」抄出蔡氏若干詩文及其傳略與著作書目,刊作「附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