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地区吃姊妹饭活动十分热闹,每年农历三月,当节日临近的时候,远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和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施洞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过姊妹节,程序俗成不变。节日期间晚上,男男女女相聚于游方场上对唱情歌,谈情说爱。节日结...
鼓社,即立鼓为社,源自苗族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时的社会组织体制。其主要内容通过鼓社节的活动表现出来。正如苗族古歌叙述的“姜央兴鼓社,全疆得共和”。鼓社节的内容相当丰富,各地的形式也略有不同,鼓社节上笙歌鼓舞,礼仪教化;立鼓为长官,团结众村寨,也是对图腾崇拜、部落...
栽插结束后,绿春县一带的哈尼人都要过“苗爱拿”节。
苗族服饰中祭祀仪式服装百鸟衣极具特色,并且较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样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种仪式过程中不仅凸显苗族以祖先为核心的社会权力秩序,而且展示着以血亲为经、姻亲为纬的苗族社会网络权力结构。苗族妇女们通过种棉、纺纱、织布、染布等多道工序才能得到土...
社节,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传统节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
古筝歌谱【麦苗青,菜花黄】
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努”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聚众起义。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努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
现代建筑学家认为,苗族吊脚楼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苗族吊脚楼属于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在山地条件下极具特...
天亮了,香炉山摆满了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祭牛头,由被苗家尊称为“波摩”的本族巫师为祭牛超度,并虔诚地唱起深沉的古老祭歌。一系列祭祀仪式,在向祖先送饭敬献供品后结束了。姑娘小伙,男笙女舞,歌声笙音入云,双鼓发出低昂雄浑的音响,连年迈古稀的老汉也捏着长烟杆手舞足蹈,不分...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
红河苗族作为当地世居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依然保留了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服饰、饮食、语言文字、居住、音乐、传统医药、民间传说、节日节俗等方面均有着可供深入研究的文化遗产。
苗族服饰,主要是指苗族妇女服饰。颈戴项圈3至7个。上装为青色土布款半袖对襟衣,两襟钉有3至5颗布扣、铜扣于胸。巴拉河式苗族服饰巴拉河式苗族服饰主要分布在凯里三棵树镇,以及九寨、舟溪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该式银饰重达10余斤,是用银最多的苗族服饰之一。...
也正是在无意间,苗洁淘到了这副七尺长的水袖,开始她怎么也找不到窍门,肩膀上的力道也用得不得当,经常练习过后就腰酸膀子痛。这话,直戳苗洁心窝子,这是裴艳玲对当下戏曲演员的一种“讽刺”。说到绝活这事,苗洁并不认为自己手里的功夫有多么了不得,因为在她看来,戏曲是...
在保持了共同的民族传统上,各地区又有明显的差异,各具特色,这使得苗族服饰更加丰富多彩。苗族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其内在的服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保持着苗族历朝历代民族服饰的传统,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传统被苗族人民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苗...
穿上盛装的苗族小姑娘中国农历十一月三十,冬月的最后一天,是罗甸县沫阳镇平岩社区苗族的年节,又称“冬年”。这一天,“捕鼠”成为主要话题,寓意苗族同胞们保护劳动成果的决心,祈求来年丰收的愿望。据悉,捕鼠比赛是平岩苗族传统的竞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