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多采用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卉,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百科]
鼓点多采用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卉,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百科]
四库全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典籍覆盖文学、史学、哲学、地理、工业、农业、医学等所有学科,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百科]
四库全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典籍覆盖文学、史学、哲学、地理、工业、农业、医学等所有学科,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百科]
班超在西域都护任上还命令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尽管甘英最终未能到达大秦,但也成为了有史记载以来西行最远的中国人,开创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录。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百科]
李芳园(约1850—1901)是平湖派琵琶艺术家的代表,他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订出版《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收录文曲6首:《平沙落雁》《浔阳月夜》《陈隋古音》《塞上曲》《青莲乐府》《霓裳曲》;武曲5首:《满将军令》《郁轮袍》《淮阴平楚》《海青拿鹅》《汉将军令》;大曲2首:《阳春...[百科]
《清嘉录》载:“寒露乍来,稻穗已黄,至霜降乃刈之。”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寒露之后,才开始进入真正的秋季。偶然能见到几片树叶发黄,也到了“过了寒露,秋粮入库”的时候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秋收已近尾声,民一般是在场院上脱粒、庄稼已收割,农翻晒,准备收藏入库了。“寒露种小麦,种一...[百科]
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烟、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墨的水分及胶的成分不同,会影响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场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制成的墨的水分亦较多。另有存放时间较长的墨,其致密度较高,并...[百科]
女舞者带有维吾尔妇女稳健而典雅的气质。维吾尔族民间著名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各地,是按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的乐曲节奏演跳的双人对舞。每个多朗木卡姆有五曲:首曲为散板,只歌不舞;二曲“且克特曼”,以走步为主;三曲“赛乃姆”,边走边旋;四曲“赛勒克斯”,则非对舞,而围圈群...[百科]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剧目有规定的“套式”。初用长短句词格。剧目丰富,如《槐荫记》、《合珠记》、《白兔记》等。[百科]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兴起,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大名...[百科]
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百科]
铜质圆形的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cymbals]。古称“铜钹”、“铜盘”。初流行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叫做“镲”。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百科]
(“莎草纸”并不是现今概念的“纸”,它是对纸莎草这种植物做一定处理而做成的书写介质,而中国所发明的造纸术,打破了植物纤维的原有排列,使之重新无规则交叉排列,这样制作出来的成品,才能叫做“纸”。)华夏殷商时期,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春秋时期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