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曰:『睿作聖』。詩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孫其保之!』」宣王曰:「善!」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撙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书籍]
他在徵文難、考獻難(同上「自序」語)的情況下,著成「臺灣通史」一書,為臺灣保留下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設若連氏(一八七八~一九三六)生於今日,得睹這一多方搜輯的「臺灣文獻叢刊」,其成就或不止此。是以「臺灣文獻叢刊」的刊印,對於臺灣歷史文化的發皇,有其意義與價值。抑有進者:晚近歐...[书籍]
即位以後,其事略,居尊任重,所責者大,故所書者簡,惟簡乃可立法。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姓朱氏,宋州碭山午溝里人也。其父誠,以五經教授郷里,生三子,曰全昱、存、溫。変諱某書名,義在称王註中。誠卒,三子貧,不能為生,與其母傭食蕭縣人劉崇家。全昱無他材能,然為人頗長者。存...[书籍]
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北史》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下迄隋义宁二年(618年),记北朝北...[书籍]
(越)范蠡〈漢書.甘延壽傳〉:「投石拔距絕於等倫。」應劭注:「投石,以石投人也。拔距,即下超踰羽林亭樓是也。」張晏注:「《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延壽有力,能以手投之。拔距,超距也。」顏師古注:「投石,應說是矣。拔距者,有人連坐相把據地,距以為堅而...[书籍]
本書(一冊一三六面八一、六○○字)不分卷,林百川、林學源合纂。百川,清附生;學源,光緒二年入臺北府學,選用訓導。日人據臺第四年(光緒二十四年),應樹杞林辦務署之託,編修此志。按樹杞林,位在新竹城東南二十五里。辦務署所轄地區:東自油羅、西盡西排河、南極紗帽山、北暨九芎林。此...[书籍]
《漢書·儒林傳》云: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爲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韓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爲之傳。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惟韓氏自傳之。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书籍]
朕聞唐虞之蹟紀于典謨文武之政布在方冊所以昭垂百代啟佑後人敻乎尚矣我二祖列宗創守同道著令史官簪筆丹陛一言一動大書特書暨乎因革鉅典臣下章奏莫不綜而載之以備一朝之史今所藏實錄聖德神功大較可睹已維我皇考光宗貞皇帝聰明天縱岐嶷夙成出閣蚤近乎師儒講讀不廢乎寒暑青宮養德為日彌深...[书籍]
本書(五冊八一○面四八六、○○○字)凡二十五卷,范咸纂輯;通稱「范志」。咸字貞吉,號九池;浙江仁和人。先由進士,歷宮庶,改臺諫,清乾隆十年,任巡臺御史。時距「劉志」刊行未滿三載,因病其未能盡要,乃與同官六十七參酌考訂,合高、劉兩志而增損之。志分封域、規制、職官、賦役、典禮...[书籍]
丹與其傅麴武書,曰:「丹不肖,生於僻陋之國,長於不毛之地,未嘗得睹君子雅訓、達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陳,幸傅垂覽之。丹聞丈夫所恥,恥受辱以生於世也;貞女所羞,羞見劫以虧其節也。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無禮,為...[书籍]
琴譜序近見北人有琴譜一集集有序序頗可觀云龍波子作不知何氏名也今録於左擬清廟之古賡南風之詩聖人之制作也續杏壇之音鼔宣尼之操吾徒之修養也瓏玲其聲龍吟鳯鳴妙契大造發越七情猗歟琴哉非金槽鐵撥比也非鴻鵠其心者可學也非鄭衛其耳者可聽也前輩或曰傳授無間然可傳者譜不可傳者心也心而可傳則何以千載而...[书籍]
本書(四冊五六八面三四○、八○○字)凡十五卷,王必昌纂輯。必昌,福建德化人;清乾隆乙丑(十年)進士。臺灣知縣魯鼎梅前在德化縣任時,嘗延必昌修志。及調臺灣,乃於乾隆十六年倡重修「臺志」,致幣聘必昌總纂之。始於翌年二月,竣於十月。志成,分疆域、山水、建置、賦役、學校、祠宇、禮...[书籍]
陈自陈霸先(陈武帝)建国到陈叔宝(陈后主)时被隋所灭,历时三十三年(五五七到五八九)。梁代前期,是同割据北方的北魏对立的。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梁和东、西魏成为鼎足三分的形势。陈建立后,北齐和北周已经代替了东、西魏,仍然是三分的局面。六世纪七、八十年代,北周和隋...[书籍]
此書文多闕失,或稱「子墨子曰」,或否,疑多非古本之舊,未可據以定為墨子所自著之書也。又此篇所論,大抵尚賢篇之餘義,亦似不當為第一篇。後人因其持論尚正,與儒言相近,遂舉以冠首耳。以馬總意林所引校之,則唐以前本已如是矣。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說文子部云:「存,恤問...[书籍]
本書(一冊三七面二二、二○○字)不分卷,翟灝撰。灝字笠山,山東淄川人。清乾隆四十六年,以增貢生筮仕閩南。五十八年,奉檄調臺;歷臺灣典史(兼攝羅漢門巡檢)、府經歷,數任彰化、南投縣丞,中曾一度署新莊。宦臺凡十三年,至嘉慶十年解組歸。[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