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背扇与服饰一样,往往与苗族生产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这种民族工艺的时代性烙印,不但是其阶段性历史和文化的侧证,也是发现苗族局部迁徙活态的科学文献。居住在贵州黔东南黄平一带的“黑苗”,有一部分在清代中后期迁徙到黔西南和安顺一带。该支系的文...
没有文字的苗族,其历史、纺织、美术、几何学等诸多知识,均靠服饰作为载体传承。苗族服饰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服饰上动物、植物等图案,体现了苗族千百年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川黔滇型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黔中南型,...
很古的时候,苗区发生严重的灾害,苗族同胞为躲避灾害,背井离乡,途径漫无天际的大森林时迷失了方向。后经一只啄木鸟引路帮助,才摆脱困境,来到一片富饶的土地上定居。老祖宗在这里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时,为消除劳累,恢复体力,利用农忙的间隙集中休息娱乐。天长日久,即形成踩鼓节...
公鸡饰于服装,是苗族传统鸡文化的写照。原来苗族在大西迁前,姑娘们又哭又闹不忍离开故土,父兄被迫将她们嫁给鲜花。苗族有支系自称“嘎闹”,意为“鸟”。苗族普遍敬桥,认为子孙是沿着木桥前来投生的,桥神是送子入阳界的送子神,还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庇护神。苗...
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桦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的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开始为每年农历“立秋”,青年男女聚集村寨、山场,唱歌跳舞,寻求伴侣。秋千架有10多米高,呈纺车形状,有相互错开的八架车辐,每架可坐一人。突然,送秋人用力顶住秋千横木,秋千嘎然而止,...
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象征被雷公劈死的龙王复活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风俗。但吃了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昼黑夜。关于龙舟节,苗族人民传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在遥远的过去。见龙已把他儿子杀死,并把尸体当作枕头酣然入睡了。...
牯脏节是居住在贵州香炉山附近的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吃牯脏”,也称“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节”、“踩鼓节”,是贵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苗家人自古以来认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灵所居的地方,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吃...
节日这天清晨,苗家每户派出的一名男子纷纷前往拉鼓山上,他们汇集在早先种的那棵楠木树周围,并将带去的口袋挂在楠木树上。祝祷毕,人们抢摘楠木树叶并将其放进口袋。途中如此经历五六次的周旋之后,人们终于将大鼓拉到苗寨,并将其停放在寨前的平地上。食毕,巫师将村寨十三年$#...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缓慢迁徙,逐渐形成现在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况。由于没有文字,苗族女性通过自己的审美意识将本民族的历史变迁、传统故事以及宗教习俗等信息织入服饰,其中蕴含着古老丰厚、光彩夺目的民族文化信息。本文以我国苗族服饰期刊论...
“砍火星”和“踩山坪”,它们具有喜庆欢乐的共同特点,却又有各自不同的内容,“砍火星节”突出了苗族对鬼神的祭祀、祈求,反映出其浓厚的巫术色彩。在以往的年代里,苗族聚居山林,其住宅又多为木屋草棚,常因雷击或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火灾,苗族先民们迷信是鬼神降灾...
王卡村位于贵州省福泉市高坪镇,距城区60余公里,是一个封闭少数民族村,全村2471余人全是苗族。该村地理环境特殊,山高谷深,路途遥远且陡峭,至今有的村组尚未通车,行人“无从下脚”,车辆更是“望路兴叹”。在传统节日的时候许多王卡村民穿上华丽的传统服饰,徒步走上集市参加节...
砍火星节,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是万盛区境红头苗的两大群众性传统节庆之一,历史悠久。砍火星在苗语里叫“若琐”,是苗族同胞在一年的辛勤劳动之后,庆祝丰收、消除灾难的一种神圣习俗。活动举行时间各家不一,但通常在每年农历八、九...
打平村有耕地7226亩,其中水田950亩,旱地6270亩,全村粮食总收入3800多万元,人均收入5444元,苗族人均占有土地1.7亩,其中水田0.2亩,旱地1.5亩,人均种植泡核桃面积7.6亩。生计环境是苗族服饰的物化基础。自改革开放以后,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把粮食、烤烟、泡核桃、畜牧业...
提到湘西苗族,我们脑海中很容易联想到湘西苗族人佩戴着熠熠闪闪的银饰,脚踩铜鼓,银佩叮当,举手投足间尽是苗族特有的艳丽与古朴。纷繁复杂的银饰使得他们充满了神秘感。苗族银饰的神秘感来源于苗族人相信“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崇拜自然,这点像庄子...
湘西是一个有着193.08万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其中苗族人口86.40万,占总人口的32.65%。从恢复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以来,每年庆祝活动,接龙舞是必有的大型节目。有关放源及民族迁徒等重大事件,在苗族内部只凭口传心授,用世代相传的芦笙歌舞来记叙。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