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波”为吹,“芦”为纺纱缠线之小竹管,“波芦”意即吹小竹管。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凤山、东兰、巴马等地。[百科]
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与摆手舞的流行地域相对应,故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跳丧舞是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开场时先由一人提锣绕棺边敲边唱,其后掌鼓师和众舞者便以“相合之声”加衬词衬句,歌子曲调宽广、音域奔放、节奏明快,极似古巴渝民歌...[百科]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百科]
尝以向秀《庄子注》为己注,述而广之。一说窃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西晋末年的《庄子注》中第一次精炼提出这种思想的“双遣”、“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双遣”、“三翻”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后为佛学理论所吸收,同时也为道教义...[百科]
1964年,在评剧《小二黑结婚》饰三仙姑。1980年,在评剧《杨三姐告状》中饰杨母,后该片被拍摄成电影。1986年,在六小龄童、徐少华主演电视剧《西游记》中饰车迟国王后。1988年,60岁的她首次登上春晚。1991年,凭《过年》中的“母亲”一角获该年度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百科]
琴头向后再朝前呈半圆形弯曲,状似鸡头,上窄下宽,长12厘米,中间开有长方形弦槽,槽长7厘米、槽宽2.5厘米,下端设有山口,琴头两侧横置四轴(左右各二)。弦轴硬木制,轴长6厘米。琴杆较长而宽,呈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设有八个品位,上端与琴头相接,下端插入琴箱的方孔中并稍外露。...[百科]
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等。[百科]
傣语“玎”意为弹奏之琴,是傣族弹弦乐器的总称。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百科]
傣语“玎”意为弹奏之琴,是傣族弹弦乐器的总称。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百科]
德昂语称格楞当,为大鼓之意。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百科]
镋,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其属于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六至七尺。[百科]
抓石子【词语】:抓石子【】:【释义】:小儿游戏之一。抛抓石子以赌胜负。【示例】:李文元《婚事》:“女娃们正在吵闹着抓石子玩。”【游戏】名称:抓石子。[百科]
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百科]
《转碟》是中国杂技的传统节目之一。表演时,演员们用一根长约一米,粗如铅笔的竿子顶着碟底,晃动旋转,看上去似迎风而立的荷叶,又若飞舞的彩蝶,优美而抒情。[百科]
藏语“雄林”意为竖吹之笛。也称嘎尔巴雄林,意为嘎尔巴用的竖笛,或称林布、久林。汉族称藏族竖笛。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