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都一百四十篇,除首篇「開山撫番條陳」作於同治十三年外,餘均為臺灣道任內文稿(包括稟函札批等);但止於十年八月,以下未見編入。本書據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抄本(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藏本同)略加整理,分卷排印。連橫「臺灣通史」撰有「劉璈列傳」,特為錄置卷首「弁言」之後;傳中...[书籍]
此外,著有「瑞桃軒文稿」及「詩稿」等書。「戴案紀略」分三卷:上、中兩卷倣編年「綱目」之例,自起事以至平定,因年係月、因月係日記述;下卷則純屬附錄性質,將有關文案「錄而附之」而已。「施案紀略」一卷,亦屬編年體裁。「自序」有云:『惟九緞明係圍城三日,罪同叛逆;欲大書特...[书籍]
按「楊勇愨公奏議」全帙不止此數,此祇取其中十五、十六兩卷,並錄原書卷首「國史本傳」及「楊勇愨公神道碑銘」兩文列於正文之前。[书籍]
本書稿本現藏新竹縣文獻委員會,今本係據以整理編印。門目分為封域、建置、賦役、學校、典禮五志(以上卷一至卷三)、職官、選舉二表、列傳(以上卷四)及風俗、古蹟、兵燹三考(以上卷五),殿以「文徵」(卷六)。[书籍]
全書共載一百七十九件文牘,除二十件奏章及十七件上諭與第三八種「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所載相同外,其餘多為原始資料。其中以委員周有基探報十二件、華廷錫與袁聞柝探報二件、鄭秉機探報十七件暨地方文武如枋寮巡檢玉懋功、千總郭占鰲、遊擊玉開俊、鳳山知縣李瑛、孫繼祖等稟報二十...[书籍]
本書(一冊八三面四九、八○○字)分四卷,孫元衡撰。元衡字湘南,安徽桐城貢生。清康熙四十四年,歷官至臺灣同知;嘗數攝諸羅篆,並署府符。至四十七年,陞東昌知府去。本書係一詩集,為來臺之作;因臺有赤嵌城,取以名集。詩凡三百六十篇,自乙酉(康熙四十四年)至戊子(四十七年)按年分卷。所詠多...[书籍]
古文尚书通论辑本礼记通论辑本清姚际恒一、古文尚书通论辑本二、礼记通论辑本古文尚书通论辑本总论某之攻伪古文也,直搜根柢而略于文辞,然其句字诚有显然易见者,篇中不暇枚举,特统论于此。(尚书古文疏证,卷八,页一八—一九)舜典浚哲文明...[书籍]
上古无笔墨,以竹沾漆,书于竹简,上隆下削,形如蝌蚪,今大禹《峋嵝》,及帝咨《翼辅治水碑》,古文之遗迹也。秦焚先典而古文绝。秦书八体,首大篆,而无古文。而王莽居摄甄鄷定六书,一曰古文者,盖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礼记》、《尚书》、《...[书籍]
《四库全书砚山斋杂记》(清)不着撰人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砚山斋杂记杂家类四杂品之属提要臣等谨案砚山斋杂记四卷不着撰人名氏研山为孙承泽斋名或疑即为承泽作然所引查慎行敬业堂诗王士祯居易録等书皆在承泽以后则必不出承泽手考承泽之孙烱有砚山斋珍玩集览此书或亦烱所撰欤首论六书而附以玺印及刋板告...[书籍]
三代之印,制度不传,后世印章,以秦、汉为昉,秦、汉至明,代有体式,备列于左。秦白文玺(籀文、刻符书、摹印篆)。朱文玺(籀文)。白文官印(摹印篆)。白文私印(籀文、摹印篆)。阔边碎朱文印(籀文。...[书籍]
二十一日(戊辰),湖广总督张长庚疏报阵斩伪总兵刘偁,并获其党周文栋。命诛之。--以上见「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三。闰七月初六日(癸未),安南将军内大臣达素疏执:『据海澄公黄梧招抚郑芝龙属下伪都督万仪、万禄等,擒伪中匡伯张进、伪总兵朱受,拆毁所据铜山城垣房屋,率伪官一百八员...[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五两汉笔记史评类提要【臣】等谨案两汉笔记十二卷宋钱时撰时有融堂书解已着録此书皆评论汉史嘉熈二年尝经奏进前有尚书省劄称十二卷与此本合叶盛水东日记以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两汉书旧文为纲而各附论断于其下前一二卷颇染胡寅读史管见之习如萧何収秦图籍则责其不収...[书籍]
書末並收「紀莊大田之亂」一文,作為「附錄」。至「臺案彙錄乙集」至「癸集」,分見第一七三、一七六、一七八、一七九、一九一、二○○、二○五、二二七及二二八種諸篇。[书籍]
全書分斗六堡、大槺榔東堡、蔦松溪堡、尖山堡、海豐堡、他里霧堡、西螺堡、白沙墩堡、大坵田東堡、溪洲堡、沙連堡、打貓東堡、打貓北堡、布嶼東堡、布嶼西堡十五地區,各就其積方、沿革、山川、廨署、倉廒、街市、營汛、橋渡、水利、祠廟、學塾、風俗、物產、人物、兵事、災祥、藝文等分目記述...[书籍]
◎王渔洋序谢榛字茂秦,临清人。眇一目,喜通轻侠,度新声。年十六作乐府商调,临德间少年皆歌之。已而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遂以声律有闻於时。寓居鄴下,赵康王宾礼之。嘉靖间挟诗卷游长安,脱黎阳卢於狱,诸公皆多其行谊,争与交欢。而是时济南李于鳞、吴郡王元美结社燕市,茂秦以...[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