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人物]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
东晋时期士族重臣、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东吴丞相陆逊侄孙、高平相陆英之子,卫将军陆晔之弟。陆玩器量宽厚儒雅,早年便有美誉,后为丞相司马睿召为掾属,被王敦强请为长史。王敦之乱平定后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于苏峻之乱时与其兄陆晔成功劝说叛将匡...
木增(1587—1646),字长卿,一字生白,号华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明代杰出的作家、藏书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先后受封为云南、四川、广西左、右布政使,太仆寺正卿,并敕建“忠义坊”,被尊称为撒旦杰波(丽江王)、木天王,被五世达赖授予法王称号。木增系...
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学术思想上一如新安学派先辈,终生致力于完善光大朱子之学。乾隆七年(1742年),受召入京,为“三礼”馆儒臣讲学释疑。不慕名利,在京讲学13月后毅然返乡教书。乾隆二十七年(...
西晋末年名将,官至大将军、太子太傅、录尚书事,东平郡公。精通兵法,时人比之韩信、白起。在八王之乱中,先后投靠多王,战败汲桑、吕朗、刘根、公师藩、石勒等,威名甚盛,人称“屠伯”。后被石勒击败被俘,不久后即被杀。
著有闻见後录三十卷。《四库总目》是书为续其父之闻见录,故称后录。邵伯温之次子
金庸笔下人物,出场于《书剑恩仇录》,原青旗帮帮主,后加入红花会,成为第八当家,武功高强,一流下位高手,用单鞭,擅横炼功夫。《书剑恩仇录》中的人物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
擅书画,书法宗赵子昂、董其昌,画学倪云林。清朝蒋宝龄《墨林今话》、《《中国书法大辞典》收录。[人物]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将赵孟頫引见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
历官校书郎、起居舍人兼侍讲、中书舍人。谄附秦桧、桧卒落职。事见《宋会要辑稿》帝系一之一六、职官七○之二七、三九、选举二○之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六。今录诗十六首。[人物]
读书过目成诵,诗文别具神悟,书法神似苏轼。助父守城,书信和檄文多出其手。左腿生了严重的疮疖,疼痛难忍,甚至血流至脚,但依然站立在烈日下或暴雨中襄理守城事务,最后壮烈殉国。诗文飘然淡远,不立町畦,著有《侯孝毅集》、《玉谿生诗笺》、《遗民录》等...
东晋重臣、书法家,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玄孙。出身高平郗氏。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永嘉之乱时,聚众避难于峄山。其后被琅邪王司马睿授为兖州刺史。永昌初年,入朝任领军将军、安西将军、尚书...
南朝宋大臣、书法家,桂阳太守羊不疑之子。生性清默,淡泊仕途。东晋时期,凭借门荫入仕,起家辅国参军,迁后将军司马元显之舍人。桓玄辅政时,授平西主簿,参谋机要事宜。义熙年间,得到太尉刘裕的信任,历任右将军刘藩之长史、中军刘道怜之谘议参军,出任新安太守,以政治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