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何进举荐赵岐为敦煌太守,途中遭劫持,经诡辩才幸免于难,辗转返回长安。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再拜赵岐为议郎,不久迁任太仆。李傕、郭汜掌权时,命赵岐与太傅马日磾出使关东。献帝东迁时,赵岐又说服刘表助董承修理宫殿,于是留在荆州,朝廷就地拜赵岐为太常。建安六年(201年),赵岐去世...
张籍(约772年—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人,元和诗坛代表诗人,中唐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乐府诗方面取得了成就,与王建并称为张王乐府。因张籍曾任官水部员外郎,所以人称“张水部”。贞元十五年(799年)张籍经韩愈推荐,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
金兵进犯中原,宋室被迫南迁,朱松闻之悲恸欲绝,宋高宗临朝,屡次上疏陈中兴之策。累迁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佐郎、兼史馆校勘、度支员外郎、司勋、吏部郎等职,参与撰修《哲宗实录》等。后秦桧意图向金国议和,朱松极力劝阻,遭到外放,自请为祠官,管理台州崇道观,隐居于建溪之上。绍兴...
有《孔子弟子传赞》、《道德经疏》、《张乖崖语录》、《谷子》及歌诗杂文。[人物]
(1806—1883)清江苏吴江人,字谱经,一字序伯。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光绪初官至礼部侍郎。性耿直,关心民间疾苦。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上疏请停江浙厘捐,核减农赋,颇为巡抚李鸿章所恨。有奏议、诗文集等。[人物]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
清代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学者。王鸣盛年少时以敏慧著称,四五岁时即能日识数百字。乾隆九年(1754年),授王鸣盛为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出为福建乡试主考官,旋因罪降职为光禄寺卿。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借母丧归隐。闲居苏州三十年,闭门读书著述,研究历史,注解...
累官至一品经筵讲官、礼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镶红旗汉军都统兼管太常寺鸿胪寺事务。道光十六年七月壬寅,接替恩铭,担任清朝礼部尚书,赐紫禁城内骑马,后病免。由宗室奕纪接任。著《知了义斋诗钞》全一册,内含:《闾山纪游诗》、《醉石龛即事诗》、《镜心堂七言律...
王闿(kǎi)运(1833年—1916年),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
西汉官吏、经学家,著有《古文尚书》《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作品。经典序录误作十二世孙。约自汉景帝元年,至汉昭帝末年间在世,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武帝时,官谏大夫,临淮太守。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府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
以其文学创作和活动,不仅在清初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且对康熙前期诗坛格局的形成亦有过重要的推波助澜之功。其著有《龚端毅公文集》27卷、《龚端毅公奏疏》8卷、《浠川政谱》1卷等。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
张齐贤任泾原等州经略使,辟为判官,迁户部员外郎,上疏自陈,不愿受章绂之赐,坐言词狂躁,责为黄州团练副使。未久,复官,改吏部员外郎,历知泰、泉、苏、扬、鄂五州。大中祥符初(1008年),迁礼部郎中,转户部郎中。祥符五年(1012年)卒,享年六十六岁。《全宋诗》卷五四...
东晋著名儒学家、经学家、官员,徐兖二州刺史范汪之子,《后汉书》作者范晔祖父。范宁年少专心勤学,博览群书。宁康元年(373年),担任余杭县令,兴办学校,施行儒家。迁临淮太守,册封阳遂县侯。入为中书侍郎,多有贡献。得罪宗室权臣司马道子,外任豫章太守。晚年六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唐朝...
明经博学,旁及翰墨书画皆精。山水宗董源,层峦秀拔,亦工人物。好为诗,其诗于评画尤深。著《东原集》、《耕馀杂录》。洪武丙子生,知府况钟两度推荐,均固辞不出。成化甲午卒,年七十九。卒后私谥“渊孝”。
李国枢(1900年8月1日—1925年1月23日),字仲璇,号问淞,安徽合肥人,为李鸿章幼弟李蕴章之孙,李经钰次子,1900年8月1日生。国学生。自幼天资聪颖,犹善诗文。1925年因染时疫,卒于1月23日,年仅26岁。国枢为人忠厚,朋友有困难,捐金无所吝惜。著有《问淞诗存》一集。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