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南北地区每一村寨普遍过的节日,具有与汉族相同的某些内容和形式,又赋予了本民族的新义,形成了祭祖先、贺新岁、祷风顺等多种内容的复合状态。侗族春节习俗很多侗寨过春节已固定为一套程序:腊月廿七,杀猪祭祖,晚上青少年鸣锣吹笙放炮,绕寨游行三圈...
关于清明节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
简介姓氏节是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胡、吴两姓过“甲戌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戌日过节。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
因地域等原因,祭龙节各地举行日期不尽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举行。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小祭年年举行,大祭则在天灾人祸,或久旱、洪涝、人畜瘟疫时举行。#$...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
6克拌匀腌渍;2.猪肥瘦肉剁成肉茸盛碗,加湿淀粉15克、精盐0.6克、姜未5克拌匀,将葱段、蒜泥、姜未、味精、绍酒、酱油、醋、白糖、湿淀粉、排骨汤在碗中搅匀成卤汁;3.炒锅放旺火上,下芝麻油,烧至七成热,将鳝鱼条下锅炸2分钟捞起。
又称“斗牛节”。每人带几样食品,必须在家中煮熟或在火中煨烤便可食用的。这三样不必人人都做,但一群聚餐的姑娘中必须三样都有,争奇斗艳,称为“斗牛”,父母兄嫂必须支持,但不能代劳,必须姑娘自己动手制作。姑娘们这一天穿上节日盛装,带上“三花”食品...
“歌堂”节是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的节日。按传统习惯,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历时三天、九天不等。“耍歌堂”开始,即把祖公的牌位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当中老年人抬着祖公神像巡游街巷时,广场上聚集着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则...
为了纪念公蛮、公柳,到每年二月十五在坑洞,三月十五在四寨举行摔跤活动,年长日久,这项活动便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比赛以村寨为单位,但竞技是个人对个人。对方准备就绪,主持人发出“起”的口令,各自用力,想办法将对手摔倒,比赛为三战,两胜为胜。赛场上依序逐对交锋,...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
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在那时,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而清人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封龙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随著时代的变迁,畲族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封龙节」的很多陋习都被摒弃,但盘歌活动却依然延续不断。1986年6月27日,福建省首届“分龙节”歌会在福安富春公园举行,各地畲族歌手踊跃参加,这是畲族历史上空前的盛会...
简介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在周代,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等到东郊迎春,祭祀。唐宋时,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明清以来,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传统习俗立春节,即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日,古代立春节前一日要...
节前,在树边高坡搭一楼,楼上插三面小旗,各家捐款物作奖品,过节时,青年们竞赛夺旗,抢得者举旗沿各户门前跑过。这时人们将泥索朝优胜者砸去,谁被砸中,众人就报以阵阵哄笑,被砸中者仍可继续跑到终点。发奖时,全村人为三位夺旗优胜者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