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主要是指苗族妇女服饰。颈戴项圈3至7个。上装为青色土布款半袖对襟衣,两襟钉有3至5颗布扣、铜扣于胸。巴拉河式苗族服饰巴拉河式苗族服饰主要分布在凯里三棵树镇,以及九寨、舟溪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该式银饰重达10余斤,是用银最多的苗族服饰之一。...
也正是在无意间,苗洁淘到了这副七尺长的水袖,开始她怎么也找不到窍门,肩膀上的力道也用得不得当,经常练习过后就腰酸膀子痛。这话,直戳苗洁心窝子,这是裴艳玲对当下戏曲演员的一种“讽刺”。说到绝活这事,苗洁并不认为自己手里的功夫有多么了不得,因为在她看来,戏曲是...
为郎日赋诗,小谢少年时。业继儒门后,心多道者期。晚回长乐殿,新出夜明祠。行乐西园暮,春风动柳丝。[诗词]
在保持了共同的民族传统上,各地区又有明显的差异,各具特色,这使得苗族服饰更加丰富多彩。苗族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其内在的服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保持着苗族历朝历代民族服饰的传统,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传统被苗族人民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苗...
穿上盛装的苗族小姑娘中国农历十一月三十,冬月的最后一天,是罗甸县沫阳镇平岩社区苗族的年节,又称“冬年”。这一天,“捕鼠”成为主要话题,寓意苗族同胞们保护劳动成果的决心,祈求来年丰收的愿望。据悉,捕鼠比赛是平岩苗族传统的竞技活...
苗族背扇与服饰一样,往往与苗族生产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这种民族工艺的时代性烙印,不但是其阶段性历史和文化的侧证,也是发现苗族局部迁徙活态的科学文献。居住在贵州黔东南黄平一带的“黑苗”,有一部分在清代中后期迁徙到黔西南和安顺一带。该支系的文...
五月秧苗长(中药三)[猜谜语]
春雨润新苗(打字一)[猜谜语]
苗根有变化(打字一)[猜谜语]
没有文字的苗族,其历史、纺织、美术、几何学等诸多知识,均靠服饰作为载体传承。苗族服饰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服饰上动物、植物等图案,体现了苗族千百年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川黔滇型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黔中南型,...
很古的时候,苗区发生严重的灾害,苗族同胞为躲避灾害,背井离乡,途径漫无天际的大森林时迷失了方向。后经一只啄木鸟引路帮助,才摆脱困境,来到一片富饶的土地上定居。老祖宗在这里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时,为消除劳累,恢复体力,利用农忙的间隙集中休息娱乐。天长日久,即形成踩鼓节...
公鸡饰于服装,是苗族传统鸡文化的写照。原来苗族在大西迁前,姑娘们又哭又闹不忍离开故土,父兄被迫将她们嫁给鲜花。苗族有支系自称“嘎闹”,意为“鸟”。苗族普遍敬桥,认为子孙是沿着木桥前来投生的,桥神是送子入阳界的送子神,还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庇护神。苗...
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桦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的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开始为每年农历“立秋”,青年男女聚集村寨、山场,唱歌跳舞,寻求伴侣。秋千架有10多米高,呈纺车形状,有相互错开的八架车辐,每架可坐一人。突然,送秋人用力顶住秋千横木,秋千嘎然而止,...
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象征被雷公劈死的龙王复活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风俗。但吃了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昼黑夜。关于龙舟节,苗族人民传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在遥远的过去。见龙已把他儿子杀死,并把尸体当作枕头酣然入睡了。...
牯脏节是居住在贵州香炉山附近的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吃牯脏”,也称“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节”、“踩鼓节”,是贵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苗家人自古以来认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灵所居的地方,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