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六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类提要【臣】等谨案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据卷末乾隆丙申歙县鲍廷博新刋跋称其友汪翼沧附市舶至日本得于彼国之长﨑澳核其纪嵗干支乃康熙十一年所刋前有太宰纯序称古书亡于中夏存于日本者颇多昔僧奝然适宋献郑注孝经...[书籍]
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藏有此冊傳抄本,今據以略加整理、重編目錄印行。目分「列星分野」以至「武舉」,共八十一項。在「嘉義縣城」項下,註有「乾隆二十九年以前志載已詳,毋庸重錄」字樣;其餘諸「以官」目,亦有類此附註。按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修至乾隆二十九年止,此冊似為繼續纂...[书籍]
百川,清附生;學源,光緒二年入臺北府學,選用訓導。日人據臺第四年(光緒二十四年),應樹杞林辦務署之託,編修此志。按樹杞林,位在新竹城東南二十五里。辦務署所轄地區:東自油羅、西盡西排河、南極紗帽山、北暨九芎林。此志之纂修較「苑裹志」(見第四五種「苑裹志」篇)遲一年;...[书籍]
清光緒初,宦遊臺北。八年,嘗奉委至宜蘭催收臺北城捐。本書之作,當在此前後時。書中有文三篇,其目為「臺灣驅寇論」、「上岑宮保撫番稟稿」、「臺灣生熟番輿地考略」;另有「生番歌」、「熟番歌」二首及「臺灣竹枝詞」七十五首。惟兩「番歌」前見於道光間柯培元著「噶瑪蘭志...[书籍]
「番俗六考」,有「北路諸羅番」十篇、「南路鳳山番」三篇;所謂「六考」,係就各地先住民之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器用六事分別加以考察而記載之。本書為清代臺灣早期文獻之一,後之修志者,率多取資。[书籍]
皇朝经世文续编跋光绪丙戌长沙王益吾先生视学江苏刻劝学琐言分送士子中及贺氏经世文编谓当世必有高才能续之者子源是书因此而作方初作时鬯期以十年娄邑张君且曰终身君必执三载当成今不及三年且成矣君少承先德恪庭先生之教家学甚伟又克自奋励与同志诸子日夕讨究好谈经济不屑屑为章句诂训...[书籍]
《聊斋志异》是成书于清朝初年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写花妖狐魅,畸人异行著称于世。奇特诡序的故事情节,异彩独放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学理想,构成《聊斋志异》的独特风格,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的明珠。它的作者蒲松龄,尽毕生精力,完成这部巨...[书籍]
「弁言」首先說明此書係記臺灣林爽文事變及清軍平定之經過;繼云:『按林爽文起事於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迨五十三年二月莊大田被擒,其亂始平。本書不僅按日詳述亂事之發展與作戰之情況,且更及於地勢之險要與人事之曲折,使覽之者能得充分之了解』。此外,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书籍]
《梁启超文集》作者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斗士,大政治家,大文豪,大学者,本世纪最大的悲剧人物。他一生著述一千四百万字,融汇中西,出入经史,显示了“百科全书”的气派。他的文章,挟雷生电,恣肆汪洋,当时“一纸负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慈禧太后读后愤而痛...[书籍]
乃於是年秋在湘募勇成軍,十二月至閩,翌年正月渡臺,繞往東海岸埤南登岸,至三月下旬始抵臺北;時已停戰,旋即和成,遣撤募勇同籍。後卒,謚「勇愨」。本書「奏議」凡四十一件,均為赴援臺灣前後之摺片。按「楊勇愨公奏議」全帙不止此數,此祇取其中十五、十六兩卷,並錄原書卷首「國史本傳」...[书籍]
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藏有此冊抄本,今據以整理排印。卷首載有「采訪案由」,詳列通志總局札論及鳳山造送采訪冊情形。正文分七類:一曰地輿,分屬甲、乙、丙三部;二曰規制,屬丁部;三曰職官,屬戊部;四曰科目,屬己部;五曰列傳,屬庚部;六曰列女,屬辛部;七曰藝文,分屬壬...[书籍]
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序自序凡例卷一治体原治政本原治勤求治理疏请讲求务本至计疏挈大纲防积獘疏明纲议正权议[审机说]政本正本清源疏端本慎始疏培国脉肃政体疏欲御外侮宜修内政说内政以弼教明刑为要论卷二治体富强变法培才富强中国富强策变法变法论变法须顺人情论变法当先防流獘论论中国变...[书籍]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朝廷俞贵州学政严修之请援康乾间两开鸿博例诏开经济特科抚髀求才甚盛心也第经济者经义以治事特实见施行之谓岂与夫鸿博可程其尺利于豪楮间哉其能者不肯应其应者策马以赴不求闻达之科有识唏焉非但试者寡也抑主试者亦实难茅苇收而不知辨亦弊而已矣乌睹所谓经济者乎愿海内学子久病思啑一...[书籍]
自是銳意攻臺,迭上「密陳專征」、「決計進剿」、「舟師北上」、「海逆形勢」、「海逆日蹙」諸疏。二十二年六月,進軍澎湖,再戰而捷,鄭氏率屬以降;繼有「飛報大捷」、「齎畫求撫」、「臺灣就撫」、「齎繳冊印」、「報入臺灣」、「舟師抵臺灣」等疏。入臺以後,有「恭陳臺灣棄留」、「移動不...[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