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屬設有苑裹辦務署,所稱一苑裹」即該署所轄之地區,位於苗栗一堡之南、大甲一堡之北;東以火燄山迤北一派山岡直至白沙墩山為界,西至海為界,南至公館山柑莊前大溪直透下五里牌合水為界,北至白沙墩莊北之小溪為界。書採「方志」體裁,上卷分一圖」、「封域志」...[书籍]
度阴宝卷劝孝八则歌南海古佛降本堂关圣帝君登台太郝氏降地藏古佛降日月童子登台木咤太子降玉莲仙子降灵宝童子降寺庙道观之度阴正法度阴先度己欲度阴唯以道德化天下,令人人行善,方是上策度阴魂者,度阴识也常济世间贫疾,即度人间阴魂而超世界群幽生于诸天净人欲即空地狱而度...[书籍]
一、脯鲊◎蟹生用生蟹剁碎,以麻油先熬熟,冷,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俱为末,再加葱、盐、醋共十味,入蟹内拌匀,即时可食。◎炙鱼鲚鱼(案:俗称凤尾鱼)新出水者治净,炭上十分炙干,收藏。一法:以鲚鱼去头尾,切作段,用油炙熟。每服(一作“段”),用箬间盛瓦罐内,泥...[书籍]
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去声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直追轮为大辂音路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作能微增...[书籍]
《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优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它...[书籍]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书籍]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书籍]
作者以其耳闻目睹的事实为素材,经过提炼和艺术的概括,以周撰和黄文汉两个人物的活动为主线,揭示了一个恶与善、丑与美、薄幸轻浮与纯情忠厚交织着的复杂、畸形的人格世界;揭露和讽刺那些在动荡的时局下只顾玩乐,不图进取,沉迷于铜钱和女色的浪子阔少,也写了一部分亡命客落拓风尘...[书籍]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一周易函书易类提要【臣】等谨案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国朝胡煦撰煦字沧晓光山人康熈壬辰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是书原本一百十八卷其诠释经文者四十九卷冠以原图八卷用解伏羲之易原卦三卷用解文王之易原爻三卷用解周公之易又取先儒论説集为原古三十六卷谓之首传共...[书籍]
伤寒大白清·高世栻公元1644-1911年《伤寒大白》,伤寒著作。四卷。清·秦之桢撰。刊于1714年。秦氏以《伤寒论》中之疑难得此书可以尽白,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兼有表里邪三种情况,确有见地。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南北的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书籍]
露沙小时未曾得到父母的爱,在教会学堂遭遇歧视,追求爱情又失败,难得有几位同窗挚友,也不能长相聚,所以深感世界的的寂寞与人生的不幸,因之情绪也甚为感伤、悲观。整篇小说好似用多愁善感的女子和无数泪珠串成的,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书籍]
只有少数作品在悲诉身世时叹息“生民涂炭”,亦显苍白而无血肉。但如《红绣鞋·天台山瀑布》、《醉太平·人皆嫌命窘》等,或揭露当时社会人心险恶,或讽刺崇拜金钱的丑恶风尚,尚具一定现实意义。《卖花声·怀古》写战争带给人民的苦维,表现同情人民的思想,实属难能可贵。创作上重形...[书籍]
又以陈友文《集传精义》、冯椅《易学》、胡一桂《会通》诸书所引光说核之,一一具在。知为宋代原本无疑。其解义多阙者,盖光本撰次未成,亦如所著《潜虚》,转以不完者为真本,并非有所残佚也。光传家集中有《答韩秉国书》,谓王辅嗣以老庄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为据。盖其意在深辟虚...[书籍]
等谨案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宋王应麟撰应麟字伯厚庆元府人淳祐元年进士宝祐中复中博学宏辞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所着诗攷诗地理攷困学记闻诸书均已别着于録是书以通鉴所载地名异同沿革最为纠纷而险要阸塞所在其措置得失亦足为有国者成败之鉴因各为条列厘订成编首厯代州域次厯代都邑次十...[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