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书籍]
本書(一冊七二面四三、二○○字)包括「裨海紀遊」(上中下)三卷、「鄭氏逸事」一卷、「番境補遺」一卷、「海上紀略」一卷、「宇內形勢」一卷,郁永河著。此書版本甚多,方豪先生提供「屑玉叢譚」本,並參酌各本加以校勘;援「臺灣詩薈」本例改「偽鄭逸事」為「鄭氏逸事」,並據他本分「海上...[书籍]
本書(一冊七二面四三、二○○字)包括「裨海紀遊」(上中下)三卷、「鄭氏逸事」一卷、「番境補遺」一卷、「海上紀略」一卷、「宇內形勢」一卷,郁永河著。此書版本甚多,方豪先生提供「屑玉叢譚」本,並參酌各本加以校勘;援「臺灣詩薈」本例改「偽鄭逸事」為「鄭氏逸事」,並據他本分「海上...[书籍]
话说纣王名受辛者,帝乙之幼子,汤王之二十八代孙也。都朝歌,国号商。帝乙有三子,长曰微子启,次曰微仲衍,皆是庶出,三日受辛,乃正宫所生。帝乙尝欲立微子启为太子,群臣皆谏,宜立正宫之子。于是,立受辛为太子。及帝乙既崩,群臣奉受辛即位为纣王。纣王生性聪明,才力过人,手能格猛兽,身能跨骏...[书籍]
话说纣王名受辛者,帝乙之幼子,汤王之二十八代孙也。都朝歌,国号商。帝乙有三子,长曰微子启,次曰微仲衍,皆是庶出,三日受辛,乃正宫所生。帝乙尝欲立微子启为太子,群臣皆谏,宜立正宫之子。于是,立受辛为太子。及帝乙既崩,群臣奉受辛即位为纣王。纣王生性聪明,才力过人,手能格猛兽,身能跨骏...[书籍]
秘略三军动,妖氛百战摧。何言投笔去,终作勒铭回。同苏员外味玄夏晚寓直省中并命登僊阁,分宵直礼闱。大官供宿膳,侍史护朝衣。卷幔天河入,当阶月露微。小池残暑退,髙树晚凉归。冠剑无时释,轩车待漏飞。明朝题汉柱,三署有光辉。赵都护宴别卢象结客候旌麾,元戎复在斯。门开都护府,兵动羽...[书籍]
本書(三冊三○二面一八一、二○○字)凡十卷,高拱乾纂輯;通稱「高志」。拱乾字九臨,陝西榆林人;廕生。清康熙三十一年,由泉州知府陞補分巡臺廈兵備道。三十四年俸滿,陞浙江按察使。清代臺灣自康熙二十三年設府,初未有「府志」,僅有諸羅知縣季麒光所纂「臺灣郡志稿」、...[书籍]
日人據臺第四年(光緒二十四年),應樹杞林辦務署之託,編修此志。按樹杞林,位在新竹城東南二十五里。辦務署所轄地區:東自油羅、西盡西排河、南極紗帽山、北暨九芎林。此志之纂修較「苑裹志」(見第四五種「苑裹志」篇)遲一年;門目編列,悉與相同。[书籍]
生於明季,卒於清康熙間;著有「甲申忘臣表」、「流寇志」、「湖西紀事」、「虔臺逸史」、「彭氏舊聞錄」、「明朝紀事本末補編」及本書等。延昰原名彥貞,字我生(後改名,字辰山,又字寒村);南直上海人。生於明崇禎元年,卒於清康熙三十六年。年二十,間道走桂林,嘗仕永曆行朝。後病歿平湖...[书籍]
渤海考柳得恭余尝西踰鸭绿道阳至辽阳其间五六百里大抵皆大山深谷出狼子山始见平原无际混混茫茫日月飞鸟升沈于野气之中而回视东北诸山环天塞地若畵一向所称大山深谷皆辽东千里之外障也乃然而叹曰此天限也夫辽东天下之一隅也然而英雄帝王之兴莫盛于此盖其地接燕齐易中国之势故渤海大氏以区区散亡之余划山...[书籍]
此书不见於《宋史·艺文志》,惟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有三卷,与此本合。前有开庆元年思自序,上卷皆录海棠故实,中、下二卷则录唐、宋诸家题咏。而栽种之法,品类之别,仅於上卷中散见四五条。盖数典之书,惟以隶事为主者,然搜罗不甚赅广。今以《锦绣万花谷》、《全芳备祖》诸书所类...[书籍]
徽宗皇帝【满庭芳】和左丞范致虚寰宇清夷,元宵游豫,为开临御端门。暖风摇曳,香气露轻氛。十万鈎陈灿烂,岁时广记作锦。钧台外、罗绮缤纷。欢声里、烛龙街耀,黼藻太平春。灵鳖擎彩岫,冰轮远驾,初上祥云。照万宇嬉游,一视同仁。更起广记作喜。维垣大第,通宰燕,调燮良臣。从兹庆,都俞赓...[书籍]
〔下〕第二出宴会【满庭芳】〔生扮温峤上〕笃志希贤。潜心乐道。十年硏究遗编。灵椿早谢。萱草喜芳姸。且殷懃菽水。供子职膝下承欢。念良姻乘龙未遂。种玉尙无缘。〔鹧鸪天〕经纶学业冠天人。胸次才猷迈等伦。韬匮久藏和氏璧。潜蛟犹未际风云。移巨楫。霈甘霖。要将经略济斯民。庭前爱...[书籍]
略举其要。假以不直。尚书给纸笔。虎贲给书吏。悦于是约集旧书。撮序表志。总为帝纪。通比其事。例系年月。其祖宗功勋。先帝事业。国家纲纪。天地灾异。功臣名贤。奇●善言。殊德异行。法式之典。凡在汉书者。本末体殊。大略粗举。其经传所遗阙者差少。而求志势有所不...[书籍]
香乘明周嘉冑撰香乘原序石友周江左为香乘所载天文地理人事物产囊括古今殆尽矣余无复可措一辞叶石林燕语述章子厚自岭表还言神仙升举形滞难脱临行须焚名香百余觔以佐之庐山有道人积香数斛一日尽发命弟子焚于五老峰下默坐其傍烟盛不相辩忽跃起在峰顶言出子厚与所谓返魂香之说皆未可深信然诗礼所称燔柴事天...[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