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长沙公族祖》云:“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云云。苏明允《族谱》引,一篇之意,不出此数语。《命子诗》末句:“亦已焉哉。”郑康成《诫子书》末曰:“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公正用此语,陆放翁《笔记》云尔。《归鸟...[书籍]
抑又可以见二家渊源之不紊也。述《泰山学案》。(第二卷)。晦翁推原学术,安定、泰山而外,高平范魏公其一也。高平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孝宗尝以朝臣之请,将与欧阳兖公并入泽宫,已而不果。今卒举行之,公是为不泯矣。述《高平学案》。(第三卷)。杨文靖公有言:...[书籍]
书中主要讲述导引养生祛病法。共列病症27门,每门列功法若干条,可供选用。其选功法基本上依据(诸病源侯论)中所载的「养生方导引法」。此外,补益与老人二门中还收辑了《太清导引养生经》、《通玄集》等书的部分内容。[书籍]
伯龙以人子须知医寝,馈方书于今七年前春,其父偶感时证病象危险,群医无策,伯龙极力救治,顿获安全国手之名,一时腾噪。乃益留心医理。与余邂逅便留讲贯,谓余所着中西各种医书于病源治法,固已详矣。而独少本草,未免缺然。余曰:吾所论著已寓药性,且本草业经充拣,何烦再...[书籍]
曾于顺天张柔处抄《金源实录》,欲成一代之史,为人所阻而止。乃构野史亭于其家,采摭金末君臣遗言往行,至百余万言。后纂修《金史》,多本其著。元好问蔚为一代文宗,以文章独步天下三十年,元初文士多经其指授。元世祖在藩邸闻其名,将以馆阁处之,未用而卒。有《遗山集》、《中州集》、《壬...[书籍]
从此,王弼《周易注》作为官方定本而流传于世。《四库全书总目》说:“《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寝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王弼在注《易》中,革除汉儒“互体”、“卦变”、“五行”等牵强附会的“按文责卦”的方法,主张着重领会和把握《易》中所包...[书籍]
其有天地盘与神将加临,虽渐近竒遁九宫之式,而由干支而有四课,则亦两仪、四象也;由发用而有三传,则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以至六十四课,莫不原本羲爻,盖亦《易》象之支流,推而衍之者矣。考《国语》伶州鸠对七律,以所称“夷则”、“上宫”、“大吕”、“上宫”推之,皆有合于六...[书籍]
景岳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逐渐摈弃朱氏学说,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1486-1558),薛己身为明太医院使,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故喜用补。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亦多豪门大贾,故法从薛氏,力主温补。特别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书籍]
康熙十七年,清政府诏徵博学鸿儒,未几,又开设明史馆,以此网罗知识分子,黄宗羲屡次被推荐,都以老病辞。公元一六九五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卒,年八十五。黄宗羲学识渊博,对天文、律历、象数、史地都有研究。他的《明儒学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学术思想史专着。虽然,《礼记》中的《学记》、...[书籍]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从他父辈起,居住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他一生只作过9年官,大部分时间在福建讲学。晚年由于反对当权派韩伦胄,被诬为“伪学”领袖,受到贬斥。南宋末理...[书籍]
《国语》是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传》。原来传说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与《左传》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近代学者研究证实,春秋时有盲史官,专门...[书籍]
今老矣,卧病岩间,无所事事,复流连於宋之六十家中,勉强效颦,以寄情兴。而又虑斯道渊微,难云小技,自邹、彭、王、宋、曹、陈、丁、徐,以及浙西六家後,为者寥寥,论者亦寡。行见倚声一道,讠为谬相沿,渐紊而渐熄矣。故不自揣,於源流正变、是非离合之间,追述所...[书籍]
病逝前又排比钞辑,印成《琴志楼编年诗录》12卷,《琴志楼游山诗集》8卷。曹野人先生传曹野人先生,名宗先,字述之;野人其号也(《益阳县志》)。远祖官益阳,占籍焉。曾祖某,迁龙阳之鹿溪,遂为龙阳人。五世祖某,尝为明显宦,多藏书;先生诵其清芬,记睹淹博(《通源集曹氏序》)。...[书籍]
文须考订一本,不可秦篆杂汉、唐,如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混杂其文,改更其篆。若他文杂厕,即不成文;异笔杂厕,即不成字。章法者,布置成文,务准古印,一字有一字之章法,全章有全章之章法,如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画之稀密,挪让取巧,当本乎正...[书籍]
灾病自无干。卷一赋歌论诀秘旨变蒸论小儿有变蒸热症。变蒸者。所以变化脏腑。坚强骨脉。是阴阳正气。阳气行于旦。交人物之情性。阴气行于夜。变人物之形体。故小儿自初生至四岁八岁。三十二日一变蒸。而肾气足。八八六十四日再变蒸。则膀胱气足。以后每增四八则一蒸。使五腑气俱足。到三百二十...[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