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迭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刋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斵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斲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今(令?)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书籍]
后来,汪兆镛(微尚斋)在陈澧先生孙子陈仲献处得见陈先生手稿,于是按原稿迻录,于乙丑年(一九二四年)刊行于世。刊刻本并收入汪氏所作《公孙龙子校勘记》、《公孙龙子篇目考》和《公孙龙子注跋》。公孙龙子注番禺陈澧撰迹府弟一(一)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财之所长,为...[书籍]
十三年日兵侵臺事件結束,議移閩撫駐臺,凱泰首請赴臺履勘(奏摺見第二二七種「臺案彙錄壬集」);光緒元年五月,抵臺。當時正辦「開山撫番」工作,因撰有「訓番俚言」一篇(見第五一種「臺灣生熟番紀事」附錄)。「雜詠」及「續詠一,亦於此時所作。馬清樞,字子翊,福建侯官人;何澂,字竟山...[书籍]
爱作词人,诗绣出、餐霞函抱。还怕黄粱邀梦,炊香未了。”无闷,鹿潭病痁,谱此以代七发云:“长剑当年,敲研讨会唾壶,豪气都无千古。便黯淡青衫壮怀如故。酒醒偏怜短鬓,渐镜里、霜痕惊秋絮。家山何在,杜鹃唤作,不如归去。迟暮。尚羁旅。又凭庑人孤,病愁争主。漫证破情禅,药炉茶杵。我有...[书籍]
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历代诗坛...[书籍]
所謂「鄭氏關係文書」,乃為日本前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市村讚次郎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夏在北京(今北平)紫禁城內閣東大庫檢出有關臺灣鄭氏之文書。今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存有抄本,據以整理刊印。有「鄭泰洪旭黃廷咨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文」、「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等題本」及「...[书籍]
余世与玄真子有旧,早闻其名,又感明主赏异爱才,见思如此。每梦想遗迹,今乃获之,如遇良宝。于戏,渔父贤而名隐,鸱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欤。处二子之间,诚有裕矣。长庆三年甲寅岁夏四月辛未日,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德裕记。(《李文饶文集...[书籍]
昔吴康斋先生讲濂、洛、关闽之学,而隐于农,率弟子以躬耕。先生慕而效之。读书馆课之余,凡田家纤绪之务无不习其事,而能言其理。諄諄以耕读二字教后人者,于《初学备忘》、《训子语》中载之备矣。而田里树畜之法,则取《沈氏农书》为本,更致详于末务,所谓“廊庙山林俱有事”也。或者目为长...[书籍]
昔吴康斋先生讲濂、洛、关闽之学,而隐于农,率弟子以躬耕。先生慕而效之。读书馆课之余,凡田家纤绪之务无不习其事,而能言其理。諄諄以耕读二字教后人者,于《初学备忘》、《训子语》中载之备矣。而田里树畜之法,则取《沈氏农书》为本,更致详于末务,所谓“廊庙山林俱有事”也。或者目为长...[书籍]
昔吴康斋先生讲濂、洛、关闽之学,而隐于农,率弟子以躬耕。先生慕而效之。读书馆课之余,凡田家纤绪之务无不习其事,而能言其理。諄諄以耕读二字教后人者,于《初学备忘》、《训子语》中载之备矣。而田里树畜之法,则取《沈氏农书》为本,更致详于末务,所谓“廊庙山林俱有事”也。或者目为长...[书籍]
《酒人觞政》(清)讷斋道人编《檀几丛书全集》昊彬《酒政六则》饮人:高雅、好爽、真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地:花下、竹林、高间、画舫、幽馆、曲石间、平嘻、荷亭。另,春饮宜庭,夏饮宜效,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饮候:春郊、花时、清秋、瓣绿、寸雾、积雪...[书籍]
杨子折衷﹝明﹞湛若水撰杨子折衷卷之一至道在心奚必逺求人心自善自正自无邪自广大自神明自无所不通孔子曰成之精神是谓圣孟子曰仁人心也变化云为兴观羣怨孰非是心孰非是正人心夲正起而为意而后昏慈湖立命全在心之精神一句元非孔子之言乃异敎宗指也不起而为意便是寂灭温州杨某深信人性皆善皆可以为尧舜特...[书籍]
楚颂亭词(录自《琴志楼丛书.第一册》)楚颂亭词弟四集宝瓠斋杂俎之六易顺鼎实父醒人吹笛谱(己卯九月至十二月)八犯玉交枝.榕城晚秋南归赋感山暗黄茅,水明红叶,瘴国又催行旅。风色围天吹渐紧,不肯让条鸦路。停车枫径晚,听犬吠疏篱,谁家笑语。云深处。知是翠微绝顶,榕阴儿女。问...[书籍]
斋日得佳肴。打喷嚏。癞痢带枷。好笑看戏老婆子落泪。不时式衣服。瞎子相打。口吃人发怒。丑妇艳妆。平民说官话。不识羞拉富贵作亲戚。高吟自做诗文。广场中唱曲。恶书画对客挥毫。珍藏赝名家笔墨。市儿讲典故。贴自写报单。怕人知众中泄气。抄袭旧文。私蓄积。袖中摸得虱。改不得观棋...[书籍]
碑文來源:一為日據時期前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編印「臺灣教育誌稿」所集三十六篇,一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所集七篇。上述碑文大多見於府縣廳志,此後並另有第一五一種「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及第二一八種「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之編印,可資相互比校。[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