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君子白日勤奋不懈,夜间戒惧似有危厉,无害。九四:(龙)在渊中惑于跃(而未跃),无害。九五:龙飞于天,宜见大人。上九:龙飞过高则有悔。用九:呈现群龙,(群龙)无首领则吉。坤(二)经文:[书籍]
遵姚君意,就所藏书册,检查先生遗闻轶事,而海宁陈君乃干为任纂辑年谱。陈君以事乏暇,余乃乐与参校之役。就陈君所纂辑者,参稽互证,凡三月而竣事。夫年谱之为书,合史家记、传、表体裁而一冶。先生诗不编年,无由分注于年月之下。惟明清间之时事,与先生百折不回之劲节,已可灼览无...[书籍]
曾文正公年谱卷一公讳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曾氏祖籍衡阳。国初有孟学公者,始迁湘乡荷塘都之大界里,再传至元吉公,族姓渐多,资产渐殖,遂为湘乡人。元吉公之仲子曰辅臣公者,公之高祖也。曾祖讳竟希,诰赠光禄大夫,妣彭氏,诰赠一品夫人。祖讳玉屏,字星冈,诰封中宪大夫,累...[书籍]
芙蓉色丽,见者魂销;芍药香浓,闻之心醉。而况棠嫣杏韵,海上风华;竹脆桐清,吴中材美。在昔已盛,于今尤繁。冠玉郎君,莲花比面;铸金弟子,杨柳为腰。仿佛天仙化人,强半霓裳旧队。别有轻裾艳侣,能为秦声;长袖少年,雅善楚舞。一声羌笛,飞出关山;万片天花,散落尘埃。随风絮集,聚水萍...[书籍]
计其余虽有名而不著,未必佳也,故今所录,但取其特著者而次第之:姚黄魏花细叶寿安鞓红[亦曰青州红]牛家黄潜溪绯左花献来红叶底紫鹤翎红添色红倒晕檀心朱砂红九蕊真珠延州红多叶紫粗叶寿安丹州红莲花萼一百五鹿胎花甘草黄一捻红玉板白花释名第二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书籍]
第廿一回三个月先父去世第廿二回二贤妻苏家索子第廿三回苏状元归宗认母第廿四回后代根一担双挑序言《桃花庵》又名《桃花庵鼓词》四卷廿四回,每回七字单句,仅第五回、第六回为八字,目录题「新刻绣像桃花庵目录」卷首附图,有石印本及光绪十三年京都琉璃厂刊本,不题撰人,书中多破体字,如「...[书籍]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清]周济序曰:清真,集大成者也。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碧山餍心切理,言近指远,声容调度,一一可循。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是为四家,领袖一代。馀子荦荦,以方附庸。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书籍]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书籍]
《四库全书殿阁词林记》上(明)廖道南撰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七殿阁词林记传记类三总録之属提要臣等谨按殿阁词林记二十二巻明廖道南撰道南有楚纪已著录道南自正徳辛已改庻吉士由编修厯官侍讲学士在词垣最久娴习掌故因集词林殿阁宫坊台省诸臣旧事分类记载以成是编...[书籍]
○古体《周南》,不离日用间,有福天下万世意。《召南》,至诚谆恪,秋毫不犯。《邶风》,君子处变,渊静自守。《齐风》,翩翩有侠气。《唐风》,忧思深远。《秦风》,秋声朝气。《豳风》,深知民情而真体之。《小雅》,忠厚。宣王《小雅》,振刷精神。《大雅》,深远。宣王《大雅》,铺张事业。《周颂...[书籍]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晋书帝纪第一宣帝晋书帝纪第二景帝文帝晋书帝纪第三武帝晋书帝纪第四惠帝晋书帝纪第五孝...[书籍]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书籍]
《史记》汉·史马迁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书籍]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书籍]
《梁书》唐·姚思廉撰《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