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齐、梁、陈、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四舆地碑记目目录类二【金石之属】提要【臣】等谨案舆地碑记目四卷宋王象之撰象之金华人尝知江宁县其书乃以天下碑刻地志之目分郡编次而各注其年月姓氏大略于下起临安讫龙州皆南渡后疆域其中颇有攷订精确者如镇江府丹徒梁太祖文皇帝神道碑辨其为梁武帝父成都府殿柱记作于汉兴...[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五左传补注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按左传补注六卷国朝惠栋撰栋有周易述已觉録是书皆援引旧训以补杜预左传集解之遗本所作九经古义之一以先出别行故九经古义刋本虚列其目而无书目作四卷此本实六卷则后又有所増益也其中最典确者如隠五年则公不射引周礼射人祭祀则赞射牲司弓矢供射牲...[书籍]
一、台湾总兵章隆揭帖(乾隆二年分奉到谕旨及条奏议行各案件分晰简叙)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二、台湾总兵张天骏揭帖(恭报奉到律例日期)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一日三、台湾总兵张天骏揭帖(乾隆七年分奉到上谕及条奏议行事件简叙奏闻)乾隆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四、闽...[书籍]
清康熙三十一年,由泉州知府陞補分巡臺廈兵備道。三十四年俸滿,陞浙江按察使。清代臺灣自康熙二十三年設府,初未有「府志」,僅有諸羅知縣季麒光所纂「臺灣郡志稿」、知府蔣毓英所存「草稿」以及臺灣貢生王喜所輯「臺灣志稿」等編。三十三年,拱乾搜補資料,從事修輯...[书籍]
掖垣类稿》七卷、《玉堂类稿》二十卷、《政府应制稿》一卷、《历官表奏》十二卷、《奏议》十二卷、《奉诏录》七卷、《承明集》十卷、《辛巳亲征录》一卷、《龙飞录》一卷、《归庐陵日记》一卷、《閒居录》一卷、《泛舟游山录》三卷、《乾道庚寅奏事录》一卷、《壬辰南归录》一卷、《思陵录》一卷、《玉...[书籍]
台案汇录庚集台案汇录庚集卷一台案汇录庚集卷二台案汇录庚集卷三台案汇录庚集卷四台案汇录庚集卷五后记台案汇录庚集卷一一、兵部「为内阁抄出奉上谕一道」移会(黄仕简、任承恩心存观望,办理迟延,着再传旨严行申饬)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十八日二、兵部「为内阁抄出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奏」移会(...[书籍]
也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属辞比事记卷一翰林院检讨毛竒龄撰经解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夫辞何以属谓夫史文之散漶者宜合属也事何以比谓夫史官所载之事畔乱参错而当为之比以类也此本夫子以前之春秋而夫子解之如此是以夫...[书籍]
鸿嘉二年以黟为广德王国,寻废。元始二年复为广德王国,废于王莽,改黟于酝虏。东汉复为黟。三国吴定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并黟、歙为六县,遂割于丹阳置新都郡。后避嗣主孙休之讳,改休阳为海阳。晋太康元年,以广德故国为广德县,隶宣城郡。改新都郡曰新安,治...[书籍]
本書(二冊二○二面一二一、二○○字)不分卷,清道光九年至十年間陳國瑛等十七人采集。采訪者十七人中,內有黃本淵,臺灣人,嘉慶癸酉(十八年)優貢,後舉孝廉方正,欽點教職;曾敦仁,亦臺籍,道光九年歲貢;餘不詳。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藏有此冊傳抄本,今據以略加...[书籍]
《御制孝慈录序》(明)朱元璋撰洪武四洪武丧礼之说闻周朝已备至秦火乃亡汉儒采诸说以成书号曰周礼仪礼或云新书而未行历代儒臣往往以为定式以佐人主若识时务者则采可行而行之其有俗士执古以匡君君不明断是以妨务而害理中道废焉朕观其所以于事甚繁洪武七年秋九月贵妃薨敕礼官以定仪诏翰林稽诸古...[书籍]
原系陈傅良等撰写,由梁克家署名,淳熙九年(1182)成书。三山是福州的别称,因而该书名《淳熙三山志》。五代时,福州曾一度升为长乐郡,故又名《长乐志》。编者采择北宋庆历三年(1043)林世程纂修的福州志资料,并增入庆历三年至淳熙九年计一百三十九年事,...[书籍]
《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书籍]
一贯天人学兼揭千秋兴废机敬胜治兮怠胜乱念兹是耳释兹非三编惟此遵纲纪【尝命词臣纂辑明史事为通鉴纲目三编体例一凖朱子朕亲为裁定序而行之】辑览曾无越范围【通鉴辑览一书亦近年所纂上自唐虞下迄明末凡有闗政治得失者钜细咸载其中书法大防亦仿朱子纲目之例并摘要著论】锓出新安留而目异增天禄...[书籍]
清康熙三十八年,由進士,授福建古田令。四十一年,調臺灣。明年行取,授刑部主事,累遷兵部郎中。四十八年,提督四川學政。次年,閩撫張伯行疏請調臺廈道,重蒞臺灣。五十三年,超擢偏沅巡撫。五十四年入覲,命移節福建。後以勞,卒於官,諡...[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