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的主题是祭拜祖先,但是具体的时间、祭品样式、各种习俗都因地方不同、民系不同而稍有差异。在岁时节日民俗方面,节日的仪式活动处处可见岭南特色与中原的传承因素。相传,北宋时,珠江沿岸地区已普通兴起清明节扫墓风俗。清明的墓祭习俗.基本承袭中原而来,仪式...
3.挂葬,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满月死婴之风俗。流行于贵州黎平肇兴。流行于贵州黎平四塞区和从江县和平区一带。当地风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时间与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礼。此外,停丧前之洗尸,装敛等事、一律由外婆、娘舅等亲戚办理,死者亲人都要回避。目前...
台州元宵节的习俗1:吃糟羹 吃糟羹也是台州的元宵风俗,这一天,许多人家都要吃糟羹。过去,人们在元宵节时,自己扎制或购买坟灯送上山去,在先人坟前点起来,这一风俗至今在台州一些地方盛行。 台州元宵节的习俗3:点间间亮 ...
祭灶是福州传统节俗,即祭奠灶君,送灶王爷上天。人们把这个决定一家祸福的灶神尊奉为“一家之主”,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等。据说灶君上天往返共需九至十天,必须在小月二十三日、大月二十四日起程,才来得及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上班到任。福州俗话有“官三、民四、科题五”...
满族家家除吃元宵、挂彩灯外,还有制作冰灯、堆雪人习俗,这也是北方气候所致。过年节日娱乐,满族人有参加人数众多的“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
小年俗称小孩过年日,在江西,有些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有些地方是腊月二十五。俗谓“孩童过年”。(上高)腊月二十四日,俗呼小年,至夕,具糖饴祀灶,亦有二十三日者。除祭灶外,小年之时,江西民众还喜欢在亲戚之间互赠食物:(金溪)二十五日谓之“小年”。亲友以食物相馈遗...
重阳节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节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
送吉祥则是泰州部分乡镇特有的习俗。在元宵节这天,亲戚朋友要给新婚的新娘子送桥桩、送子观音等,以祝福早生贵子。苏州习俗,自元旦至元宵节,火炉中烧炭墼,称为“欢喜团”。城隍庙被毁后,近旁的东隐道院称小城隍庙。早些年,江阴农村老百姓对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比较淡薄的。...
小寒节气正值三九严寒,所以“画图数九”的民俗与小寒节气有着密切联系。上述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4、菜饭 小寒节气,老南京讲究吃菜饭,其来源估计与天冷进补有关系。其中矮脚黄、板鸭都是南京的着名特...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 根据厦门民俗,立夏要吃“立夏面”,即苋菜煮面条。 因为面食热量比较高,所以不要吃太多,否则会引起热量囤积,导致脂肪...
多数青年女子已蓄发梳辫,偏远山区的拉祜族妇女仍保留剃发的习俗。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又称为拉祜大年,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共九天。拉祜族认为,“剁生肉”是待客的最好菜肴。猎获物的下水和杂碎,就地燃火,放入竹筒...